用思维和行动量化时间
1感受
看完思源的关于分享的时间统计法,最初我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的,毕竟文章有点长度,花费时间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吃惊,时间可以精细到如此程度,为此我的确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眼界,我从来不知道时间可以如此细化,如此精细分类统计。在我以前的认识中,时间是无形的,不可量化的,而在思源的文笔里,她将时间从无形化变成具体化,从抽象化变成可量化,然而,她文中所涉及提及的时间管理经历如长期任务不行和忙乱的两个现象其实在我身上也是存在的,我觉得这是所有人的在时间管理意识上的一种共性。从她分析的几个原因来看,比如缺乏精确的数据、目标导向不聚焦和没有成本核算,我深有同感,深切赞同这些文字所表述的看法。
2内容
至于文中介绍的《奇特的一生》及其主角柳比歇夫如何对时间统计采用的方法等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了当时风靡全球的畅销书。连罗振宇和李笑来这两位老师深受其影响,罗振宇老师从2015年开始跨年演讲主标题总是“时间的朋友”,而李笑来老师于2009年出版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一本书。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主要是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使用情况,任何事件都不遗漏。同时,他把时间按照用途分类统计,并每月每年汇总每一类别的时间支出。他还对完成一部报告、著作、手稿等需要多少时间,前期(搜索资料工作)、中期(进度工作)和后期(收尾工作)分别各用了多少时间等等进行核算,并拟定下一步计划。原本以为分类、统计时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是,对柳比歇夫而言,不但不劳累,而且计划完成度高,除此之外,他不是为了急切的完成某一项任务而争分夺秒,而是慢悠悠地充分享受着时间每一分每一秒,在这每一分每一秒的惬意中完成了很多深度的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3做法
而我对于自己的工作,只是记录了某年某月完成了某事,只是单纯了记录做了什么,没有对做了什么进行核算,一味地记录,我发现不了我做这些事到底花了多少时间,然而也无法对花费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更不会有什么可靠的结论和建设性的成果了。加上,也是对本身的能力上限很模糊,心里确实没有底。看着这些记录,只是说明了我做了这些事,感觉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对时间的重复浪费,简直是一种无价值的做法。
所以,学些了思源的时间统计法后,我想我有必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进行调整,否则时间就会永远地被我浪费了一生。我会采取电脑+手机+小本子的记录方式,工作日的时候,我会做好每一天的记录安排,并在记录上标注所花费的时间,不在电脑旁,就用手机或者小本子记录当天所做的事情及花费的时间,等工作日那天,再将其更新到电脑上记录上。每周一就用EXCEL对上一周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时间加起来,计算一个总数,然后,简单写在电脑、手机和小本子上。最后,依照思源设计的周统计表格,我依葫芦画瓢结合实际制作了一个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统计表,应用分钟记录成5的倍数的小技巧方便计算。根据合计的结果,我再来用日记的形式来写总结及自己的反思,每月做一个月总结(用时、输出量、输入量、加工、交流和计划),对比每月的总结情况,看看哪些事情花费的时间多,需要做好调整的,距离目标差距多少等等,看看哪些事情比较高效,摸索出自身一个月的心态、习惯变化,这样显得时间对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