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写作,我得出了这样的答案(00后版)
夏夜猫,00后,大学生,中文系在读。
01
我有很多本子,大大小小,精装简装。
虽没有能力将它们填满,但我热衷于填补它们,每当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或是听到什么好玩好笑的事,便总想拿起笔,写下点什么。
大抵因为是个感性的人,对于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我总是感触良多。
写作是让我抒发情绪的最合适方式。
它是最好的聆听者,不会打断你,不会质疑你,不会故作认可地点点头,然后转身向别人吐槽你的愚蠢。
它就那样静静地笑着,毫无怨言地接纳你的所有,即便有什么偏激、愤怒之言,也不会觉得委屈而突然离你而去。
在生人面前,无法吐露太多。
面对不同的人,要说的话,保留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智慧。
不分场合无尺度的表达,无疑是遭人厌弃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沉默,也不知道是害怕自己少有的真心吐露对别人而言,不过是饭后闲聊的谈资,还是经历了太多的冷漠忽视,渐渐发现交谈的魅力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些,在面对写作的时候,就变得顺畅了起来。
不必有所保留,不必畏手畏脚,也不必懊悔难过。
02
只将自己展现在文字上,却不叫旁人品读,对作者而言,是残忍的,书写文字的意义也小了许多。
而让自己的作品获得他人的认可,是每个写作者的愿望,它昭示着你的思想引起了某人共鸣,使他们心头一震,拍手叫好。
纵使相隔千里万里,在读到你文字的那一刻,他们也能准确捕捉到你的心意,然后露出知音般赞许的微笑。
我书写文字,虽不求博得众人喜爱,却仍希望有人能够将它读懂,如此一来,便也是读懂了我。
比起遭到质疑和反对,创作者们更害怕的是自己的作品无人问津,那样,才是真正的孤独。
虽然经典并不等同于畅销,小众与大众也有天壤之别,很多你掷下的石块并不能激起与之大小相应的涟漪,但又何须担心呢。
有人渴望日光,有人在夜里凝望,漫漫长路,总有人会在黑夜里为你点起一盏灯,温柔地对你笑笑,告诉你,“嘿,我们是一家人。”
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认可,只是,如果你恰好写下点什么,又恰好被人所见,恰好令他眼前一亮,令他泛起泪花,那么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写作这一过程的快乐了。
03
李汉荣在一篇博客里说:能读到一篇诚恳、纯粹、有深度、能触及心魂的文字,人会对这文字生出感激的。
我深以为然。
若问写作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答案便在于此。
上高中时,我会时不时找些自己原本比较排斥的励志书和心灵鸡汤来看,有时只读一小段,心情比较沮丧的时候,甚至可能抱着书看一整个晚自习。
读完伸个懒腰,倒也觉得很受鼓舞,心情好了一大截。
励志书与心灵鸡汤的畅销不是没有缘由的。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它没有营养,不过是一群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的人,寻求心理安慰与精神疗养的结果,听着另一个半桶水的人对这些东西大谈特谈,自己做不做得到还拿不了定数。
但你我皆凡人,完全摆脱消极情绪和情绪对自身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也着实没有意义。
给予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予的力量。
在困顿迷茫之时获得指引,于悲痛沮丧之际收获安慰,这成效便足以叫人欣慰。
然写作又不止于此。
历史上从文以唤醒愚昧国人之勇士比比皆是,文字的力量,更在于对读者的唤醒。
书读得越多的人,越是容易感到自己的渺小无知。
04
我热衷记录,有的本子总是拿出来反复看,每翻一页都能会心一笑,为自己的愚蠢糗事笑到接不上气,被那些温暖的瞬间一点点打动……
如此一来,笑意便夹在了本子里,它逐渐有了温度,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
八月长安说,敏感多思让我成为写作者,开朗健忘让我活下去。
我活着,在敏感痛苦时记录,在记录后遗憾。
偶尔回望过去,我是我的旁观者,我是我的陌生人。
铭记与遗忘皆是好事,而我们的选择,也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有些人选择书写幸事,为的是日后回望时,想到自己有过如此馥郁繁盛的生活,感叹生命之美好,便有力量重振旗鼓,坚定地走下去。
有些人选择记录苦痛,为的是让自己释怀,用一颗纯明之心迎接清晨的阳光,看遍生活百态却仍以少年模样归来。
没有人一生只有一种色彩基调。
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你选择记住曾经拥有过什么,那么以后的生活,便也将拥有什么。
当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按照你的意愿去留,但你可以将它塞在最角落,藏在最里头,好让自己一眼望去,只看到那些偏爱的色彩。
05
我爱没有计划的出行,更爱不加斟酌的决定,心底那一刻最炽热的呼唤便足以让我义无反顾地践行。
于是,在很多朋友眼中,我便成为了一个极其随性的人。
创作者为灵感而行走,也因行走产生创作的欲望。
大街小巷的各色风土人情,都要一一领略过,方可知人生百态。
写作让我们发现生活,让我们拥有了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于是,我们的笔下有了性格与神色各异之人,他们或浓眉大眼正义凌然、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或慈眉善目低吟浅笑,就连路边的小贩,超市的服务员,都不再是电影里镜头匆匆掠过的路人甲。
在写作中,只需作者三言两语的描摹,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便带着自己的标签,眨巴眨巴眼睛,窜到我们面前。
但写作者又不仅仅是为了写作而行走。
外面的世界见识得越多,便越是感到自身格局的狭小,小小的牢笼已经禁锢不了自身的渴望,张牙舞爪地想要获取更多外来的养料。
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那类渴望的人,渴望在路上,渴望拥有一切,渴望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像行星撞击地球那样在爆炸中发出蓝色的光。
人们因写作而行走,却在行走时发现了生活,也望见了自己。
06
我有一个小匣子,原先还上了锁,只是后来不小心把锁给弄丢了。
里面有三本日记本,分别是小学、初中和高中时期记录的。
还有一堆零散的信件,叠得整整齐齐,但有的已经破了边,磨得有些字都认不太出了,可能是当时太年幼,没有仔细保管。
整个匣子都是为一个人而存在的,记录着与他原先的喜乐与后来的悲欢,一直到后来我们的故事结束了,我便很少再打开它。
但我依旧在写,他存活在我的每一个笔尖,跳动在我塑造的每一个人物中,很多片段依旧在我脑海中鲜活地跳跃着。
我拆开来写,倒着写,从中抽取一小部分写,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好像释然了。
原来他也只是我笔下拆解开来的人物,是我生命中努力也注定会错过的人,这么想着想着,便不再感到遗憾和失落了。
每个故事,每段文字的产生,总是或多或少有着写作者自己的影子。
于是那些过去无法吐露的心事,那些差一点就要实现的愿望,那些只要勇敢一点就不会错过的人,在我们的笔下若隐若现,沉浮了许多年。
总有些遗憾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释怀,我选择将它写下来。
我会自私地给它加上自己的注解,以旁白省略枯燥无趣的情节,再用滤镜为它赋予新的生命,甚至,改变原本的结局。
因为它是我自己的故事,我能以创作者的身份居高临下俯视它们,轻轻挥动笔尖,将故事变成脑海中所希望的样子。
尽管我的版本,与事实无关。
但我沉迷于此,无法自拔。
在自己的故事里剖析与成长,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过去。
于是过去,突然有了借鉴的意义。
注:本文配图由作者提供。
今日小知识: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热点,来源于他人的启发,要永远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有敏感度。
只有随时捕捉生活讯息才有更好的灵感,永远不要为写而写。
这是伍识的第 142 个故事
很高兴遇见你和你的故事
公众号“伍识”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