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 | 未来管理的方向

2018-04-03  本文已影响18人  谢_双赐笔


1

《中外管理》第300期,社长杨光在《只有可持续的才是有价值的》一文中提到“未来十年的企业管理升级,据我观察,离不开管理的智能化、本地化、创业化。智能化带给我们速度,本地化带给我们深度,创业化带给我们活度。”

深以为然。

2

管理智能化的升级十分紧迫,也十分有必要。

在会议通知方面,这两年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其一:

(1)组织人员电话通知对接人员,告知会议通知正式文稿已经送到文件交换站,限定时间内去取文件。

(2)企业人员取回文件,按照会议要求提报参会人员信息,盖本部门公章,报回组织部门。

(3)组织部门汇总相关信息,确定座次,制作参会入场券,通知企业去取。

(4)企业人员按期取回入场券并参会。

其二:

(1)组织人员微信群或QQ群内通知对接人员,告知会议相关要求,限定时间内提报参会人员信息。

(2)企业人员按照会议要求在群内发言,告知参会人员信息。

(3)组织部门汇总相关信息,确定座次,发布模板,企业人员自行下载打印。

(4)企业人员参会。

两年前,办公室业务还处于“其一”的状态,作为企业人员每次接到会议通知都特别战战兢兢,因为会涉及到限期进行的三次往返和一次用章,目的只是为了传送会议相关信息。而如今,只是通过微信或QQ一个途径,工作已经能够很轻松的完成。不能说不是在减轻负担,让工作更加高效。

而未来。我觉得通过智能化应该还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在一个群内通知还需要挨个核实谁报名了谁没有报名,如果人数少起来还比较方便,如果人数多工作量其实并不小。

这两天正好在使用金数据的免费版,结合近期需要开展的工作做了一下相关活动的报名统计。果然比在群内发言、挨个通知挨个解释要简单的多。当然还是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我希望所有群内的人员都能够进入数据收集行列,无法自动做到;比如我希望能够显示谁还没有发言,无法自动做到。当然,也许软件目前已经具备这些功能,只是我还没有能够了解到。但不管有没有做到,我相信未来的智能化能够更方便的帮助我们做到。那样,很多工作将更有效率。

3

目前对管理本地化理解并不多。

我理解的管理本地化体现在用人和文化上。

水土不服是任何一个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知道的例子来源于跨地域长江沿岸公司的子公司,东北文化与湖北文化的差异,本部管理体系的复制,本部派遣骨干挑大梁的做法公司初创期作用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公司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疲软状态。虽有大将力挽狂澜,但用好本土人才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延续,后期的管理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所以,要想让管理生效,最重要还是要用好人这个因素。而用人的关键,在于了解人的特点。管理本地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绕不开当地的操作人员、当地的市场、政策、文化氛围,管理本地化的目的就在于战略接地气。

我在做技术员的时候曾经有过换分厂工作的经验,一段时间由于习惯了规范化管理、生产操作电子化显示、人员沟通简明扼要、奖罚分明军事化作风的工作环境,在更换到一家需要更多依赖经验、人情化味道更重的分厂工作时,由于一根筋想要推行规范化操作而受到过很大的挫折。后期虽然很快调整工作方式方法,没有造成问题,但只要想想只是在一个公司之内,一个文化之下就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可想而知如果企业想要扩张,要去别的土地上发展事业有多么的不容易了。

所以,管理本地化不仅仅是用本地人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及时发现本地文化的味道,用本地人的语言说到他们的心里去。

4

管理创业化。我的体会出现在去年接手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

作为非企业文化部门,对于新闻报道的知识几乎为零;作为非技术部门,对于编程操作知识几乎为零。可是因为有一个敢于接受挑战的领导。于是,去年,整个部门开始运营公司的微信公众号。

从申请、架构、内容编辑,一步一步走下去,整个团队呈现出一种莫名的团结。

线上的活动延伸到线下,从来没有接触过活动策划的团队一点一点的学习。不会写?压到份上就会了;不敢上台说话?轮到你就会了。

没有任何退路,只有交稿日期,只有活动日期,只有准备,甚至都没有时间抱怨,发现错误马上去改正,不然就没有时间了。就这样一路走到年末。

如果这样还不是在创业状态,那么就没有什么在创业状态了。

所有人每天关注的是反馈、是效果、是推进,所有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至少全公司的人都了解到有这样一只队伍的存在。

但一个组织并不总能总是处于创业状态。比如今年,明显不如去年打了鸡血般兴奋。更不要说一个有着更为悠久历史的企业了。

5

守仁先生说:“知行合一。”

若知行并未合一,则并不是真知。

真知很难,希望我一直在这条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