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写作营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去解释问题

2018-08-27  本文已影响16人  漂亮的花
image.png

作业:(1)认真阅读并体会:“面对诸如……因此才会高分低能,不能用专业替代固有的常识。”一段;(2)查阅教材并掌握归因原则,尤其是三维理论,力争发现我的涂鸦中(可能)存在的bug!

一、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去解释问题

面对诸如“一个人笑了,只是因为笑点低吗”之类的提问,一个专业人员必须首先去想该用哪些心理学知识或用哪种心理学理论予以解释。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将其称之为“用理论解释现象的意识”——具备这种“意识”(觉知/觉察)要比具备知识和能力更加基础也就更加重要!多年的带教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很多学员不是没有知识,而是缺乏运用知识的意识,因此才会高分低能,不能用专业替代固有的常识。

遇到问题时,建立起“用理论解释现象的意识”习惯很重要。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不会应用知识,还是习惯用常识来解释问题,便是高分低能。

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对于一些问题,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去解释,从而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用了,才是自己的。

二、归因原则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attribution)时往往遵循三条原则:不变性原则、折扣性原则和协变性原则——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关系。如果某种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不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比如,对一系列失窃案的分析显示,各种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男人身上,而无论什么情况下失窃,总有那个男人的踪影,而他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时,我们就很容易假定该男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折扣原则。凯利认为,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来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比如,防范措施严密的大楼晚上失窃,如果晚上楼里只有一个人,那么该人的嫌疑很大。如果楼里当晚有三个人,那么我们在假定谁是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了。

协变性原则。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认为,任何特定的行为都是由许多原因决定的。按照协变性的原则,应该在许多不同的条件下寻找特殊结果和特殊原因的联系。

凯利在1973年提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存在);②行动者;③所处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协变性原则认为,人们在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这就是凯利的归因理论或三维理论。

据此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distinctiveness)信息、共同性(consensus)信息和一致性(consistency)信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可以外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可以内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归因为情境。

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笑

如果玛丽只对这个小丑笑(高特异性),别人也都对这个小丑笑(高共同性),而且玛丽只要见到这个小丑就笑(高一致性)。这说明,这个小丑很可笑。

如果玛丽不但对这个小丑笑(低特异性),所有小丑的表演都让她笑(高一致性),而别人见这个小丑表演时不笑(低共同性)。这说明,玛丽的笑点低。

玛丽以前从未对这个小丑笑过(低一致性),她对别的小丑也不笑(高特异性),别人对这个小丑的表演也不笑(低共同性)。这说明,这次玛丽的笑和这个小丑无关,而是她处于一个好笑的环境中。

image.p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