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读书笔记读书简诗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

2016-06-07  本文已影响485人  6f089fe053dd

走在认识那个边上--自问自答

杨绛

先生年事已高,却仍旧努力将自己的感悟传达给我们这些后辈。人生一世,总有如意不如意的事情。很多的事情,自己遇到了,别人是怎么想的呢?可以对话交谈,也可以从别人的文字中了解。人生路漫漫,无愧于心吧。

1、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草黄了,枯了,死了。不过草有根,明年又长出来了。人也一样,下一代接替上一代,代代相传。一个人能活几辈子吗?

2、从古以来,多少人“搔首问青天”,可是“青天”,它理解你吗?圣人以神道设教,“愚民”又“驭民”,我们不愿再受骗了。迷信是很方便的,也顶称心。可是“人民的鸦片”毕竟是麻醉剂呀,谁愿意做“瘾君子”呢。说什么“上帝慈悲”,慈悲的上帝在干什么?他是不管事还是没本领呀?这种昏聩无能的上帝,还不给看破了?上帝!哪有上帝?

3、“人死烛灭”或“油干灯烬”,都是用火比喻生命,油或脂等燃料比喻躯体。但另一个常用的比喻“薪尽火传”也是把火比喻生命,把木柴比喻躯体。脂、油、木柴同是燃料,同样比作躯体。但“薪尽火传”却是说明躯体消灭后,生命会附着另一个躯体继续燃烧,恰恰表达灵魂可以不死。这就明确证实比喻不能用来判断事物的真伪虚实。比喻不是论断。

4、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5、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从“知”到“悟”,有些距离,但并非不能逾越的,只是小小一步飞跃,认识从“量变”进而为“质变”罢了。

6、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勿见,听之而勿闻,体物二部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成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十六章,子思转述孔子的话

7、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8、每个人具有一个附有灵魂的肉体。没有灵魂,肉体是死尸。死尸没有欲念,活人才要这要那。死尸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智力。死尸不会享受,压根儿不会斗争。灵魂附上肉体,结合为一,和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有欲念,一同享受,一同放纵。除非像柏拉图对真正的哲学家所要求的那样,灵魂能“凝静自守,处于死的状态”,才不受肉体的干扰。但是活着的人,谁能让灵魂处于死的状态呢?我们的灵魂和肉体贴合成一体,拧成一股,拆不开,割不断。一旦分开,人就死了。灵魂要脱离肉体,那个肉体想必也不好受。

9、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照不见他本相的浮滑或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品性呢?每个人自负为怎样的人,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妥协”。

10、人在当时处境中,像漩涡中的一片落叶或枯草,身不由己。--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

11、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案顺帝即世,孝质短祚,大将军梁冀贪树疏幼,以为己功,专国号令,以赡其私。太尉李固以为清河王雅性聪明,敦诗悦礼,加又属亲,立长则顺,置善则固。而冀建白太后,策免固,徵蠡吾侯,遂即至尊。固是日幽毙于狱,暴尸道路,而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厨亭侯、司空袁汤安国亭侯云。

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12、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3、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三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