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请深爱
上一次,MR老师来家里,看到我堆得高高的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的书,夸了我,我谦虚说,这是我的兴趣。他说,那你比我厉害!
嘴拙的我一时竟然没有回答。我如何跟他比,他人老心不老,退休后仍发光发热,笔耕不辍,退休前是全县老师无法企及的标杆。
我买了很多书,读了很多书,却都浮光掠影,更不用说有效输出。
今天,他又来我家,聊到一个话题时说:我跟你一样爱写东西……
惭愧惭愧,我的行动力,特别是写作行动力,弱到爆,不及他的十分之一!
今天里,想起偶像曾国藩,忍不住复盘他是如何通过写日记逆袭人生的。
本内容出自张宏杰《曾国藩传》,参考摘录Abby宜人的微信文章: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也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老师。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膀,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然而曾国藩的出身背景并不好,祖上都是农民。祖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开始供曾国藩的父亲读书,父亲年近50才中了秀才。因此早年间,曾国藩经常跟父亲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27岁才考中进士。
曾国藩刚考中进士来到北京后,是非常自卑的,因为跟翰林院的其他读书人比,自己就是个土包子,不仅长得土,穿得土,还没怎么读过书。在他以前的观念里,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功名富贵。除了四书五经,他确实没读过什么书,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学术修养。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有很多性格上的弱点: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
第二个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邵懿辰有一次对曾国藩说,你的缺点,除了“自是”外,还有一条,就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然而在三十岁,曾国藩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他只能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曾国藩曾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入圣之基。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从1839年初记到当年12月21日就中断了,原因是偷懒。
二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就记成一句。比如曾国藩1839年4月27日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5月9日就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三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在第一次日记中断了半年之后,曾国藩重新发愤图强,决心不再因循过日。计划得不错,但是实践了多少呢?以某月为例,他计划早起,但起床失败率高达50%;说要天天记《茶余偶谈》,结果只记了2次;至于写字,只有1天完成了。
唐鉴告诉曾国藩记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唐鉴还推荐他向倭仁学习写日记之法: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一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曾国藩于是就效仿倭仁,从1842年10月1日开始用恭楷写日记。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深刻反省。他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跟今人写微博很像。
曾国藩还给自己规定了基本学习日程: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比如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然而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倭仁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建议:写完后送给朋友们传阅,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这就相当于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外力远远大于内力,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然而,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读《曾国藩日记》时,会发现大量他自我挣扎的例子。
比如有一次曾国藩去给朋友的母亲拜寿,被朋友邀请去下了两盘围棋,结果棋瘾大发。当时,他心中的两个小人就开始打架了:一个说,你刚定了标准就食言,还怎么做圣人;一个说,人生苦短,何必天天苦着自己,该放松时就得放松。但最后,还是理智占了上风,曾国藩最后回家继续读《易经》去了。
至于妄言、名心,更是几乎每天都犯。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
吸烟有形有迹,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远比烟瘾复杂、隐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
“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要做到有恒,当然很不容易。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曾国藩也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他只有一个办法: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
他以练习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我们看曾国藩的日记,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炼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复盘曾国藩写日记的一生,可以得到启发:持续不断,真诚记录,详细描写,不断复盘。
向内察己,这是元认知的过程。
我自我标榜是珍惜时间的,是爱学习的,是爱写作的。
我的行为呢?没有规律作息,做事跟着感觉走,刷剧常常好几个小时,读书常走神,专注读书时间极短,有效利用时间极少……
如果自我严厉审视,实在是表里不一,道貌岸然,令人无语。
郝晓东老师说:如果爱,请深爱,它需要你全身心投入,为之朝朝暮暮,为之魂牵梦萦,为之喜,为之伤,为之痛。
我问自己:
1.我爱的是什么?读与写,读写的目的是什么?精进。精进的目的是什么?过有价值的人生。
2.怎样算深爱?从时间上,日思夜想,从精神上,魂牵梦萦,从投入上,为之伤为之喜,为之痛。
3.我做到了吗?没有。时间投入不多,精力投入不多,情感投入不多,这就是我一事无成的原因。
4.我该如何做?朝朝暮暮,魂牵梦萦,心神皈依。如郝晓东老师说的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