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宝儿的生活简友广场读书

读书‖古语中的“人”与“民”

2023-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灵雨润物

笔记‖专业篇

“人”字的象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人的侧立之形。《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所以人侧面鞠躬施礼之形。上古时能施礼之人非一般百姓而言,所以贵族应该是“人”字的本义。

在先秦的文献当中,“人”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是指区别于万物的人,狭义的人是指与民相对的氏族以上阶层的贵族,那么民就是指除狭义的人以外的平民百姓。

这一点在《论语》中体现的也尤为明显,孔子主张诲人不倦,孔子教诲的对象是人,在《论语•泰伯》还有一个句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关于孔子对于“民”的理解,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以下是三种断句,三种理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孔子是在主张愚民,认为百姓只该被驱使,不该获得知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是在主张开民智,百姓认识程度够,就让他们自主;认识程度不够,就教育他们,提升他们的认知程度,然后让他们自主(也有人将之解释为“百姓认可理解,那就去执行;百姓不认可不理解,那就向他们解释清楚”)。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句是当年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后来晚年也放弃了。

还有钱穆老先生在196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解》一书中,他反复援引《孟子》《中庸》《易传》等资料中关于“民”的论述,来替孔子鸣冤。他告诉读者,春秋时代百姓愚昧,孔子的主张有其合理性,如果施政者做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止会导致政策推不下去,还会造成天下多事。只是那时节,历史意见早已被时代意见压过,没有多少人要听钱穆老先生的辩解。(来源:腾讯新闻)

我是比较赞成钱穆老先生的阐述的。每一句话的产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我们不能妄文断义。

直到唐朝时期,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所有说“民”处,都改为“人”,包括“平易近人(民)”一词,最早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讲的也是姜子牙治齐的政策方针,简化礼仪,通俗简易。后来,平易近人从政治策略变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只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我们敬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以人民为中心”的论断,“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人民情怀,从国家、民族到人民,情感何等炽烈,我们生在华夏,何其有幸,并深深为之自豪!

在论语中,“人”字共出现120次,“民”字出现48次,而“仁”字音从“人”,也取“爱人”之意!

一部论语,“仁”字贯穿其中,是最精髓的一个字。樊迟在《论语》中曾三次问老师什么是“仁”,其中一次: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由此延伸了我们的“仁爱”思想——爱你身边的重要他人,爱你的朋友,爱普天之下所有的人。感恩常在!

璀璨星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