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人物》杂志
1.
大学的时候就看过《人物》,那时只是囫囵吞枣地翻阅;工作的时候,又听新媒体组的主编推荐过《人物》的公众号,虽然关注了,却没有细细阅读;直到近来上写作课,老师又推荐了几次《人物》,我才在今天特意找出来看每一篇文章。
![](https://img.haomeiwen.com/i1706428/ab7d620548a224b6.png)
2.
从早上十点多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都待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我本来双眼有些困顿,可一看到《人物》编辑洪鹄写的《写作是为了理解更多生活》,我就马上精神起来,一鼓作气又在图书馆里坐了三个多小时看《人物》杂志。
采访能够发生的立足点在于被采访者愿意打开他/她人生中的一部分,而采访者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这个故事......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采访者,他们有着超越自身狭隘经验的同理心、敏感、善意与天生温柔。——《写作是为了理解更多生活》
刚开始看卷首语的时候,我就对上面这些文字印象深刻,看完采访林妙可妈妈的文章后,我更加体会到洪鹄说的下面这番话:
或许几年前,出于不愿意错过一个好故事的职业本能,甚至为了保住自己采访零被拒的不败率,我会试图运用一些小聪明更坚持地去说服林妙可?但这次我没有,当我听到那句“任何重复都是伤害”时,我已经接受了这个故事的残缺。——《写作是为了理解更多生活》
如果不是《人物》对林妙可妈妈的采访,我不会知道原来童星林妙可因为走红而遭受了很多原本一个小女孩不必遭受的流言蜚语,甚至在校被欺凌。文章只是平实地记录了林妙可妈妈的话,没有刻意煽情的语句,我却读得很心疼当年那个9岁的小女孩。由此,才更明白一个好的采访者的慈悲心。
3.
没有利益交换 / 不害怕有观点 / 不溢美 / 不吝于赞美 / 不做网络能做的事 / 不是必需品 / 不仅是 / 一本杂志
看到《人物》杂志上面这段宣传语,我内心不禁呐喊:这也太符合我的胃口了!这就是我喜欢的杂志!
仔细阅读完《人物》杂志中写叶嘉莹、侯孝贤、林怀民等大师的文章,一方面被大师们的高风亮节所打动,另一方面被撰稿人的文笔所折服。适当的引用语、真实动人的细节刻画,让文章读来有一种不知不觉被撰稿人带入深山处赏美景的感觉。
我也喜欢写人,今日一对比,方知为何自己的文章浅薄的很。一是因为自己年龄尚轻,见识尚浅,见的人也太少,自然还写不出像《人物》这样有深度的人物文;二是因为自己的写作水平还不够好。曾有个资历丰富的长辈说我用力过猛,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看了《人物》春分拂面般自然不溢美的文章,一下子明白自己可以在哪里改进。
4.
《人物》诞生于1980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一本人物类杂志,改革开放创其滥觞,新世纪又尽其深致,躬逢国家盛世,又遭遇媒体危局。在3年前《人物》改版号时,我们说到杂志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当代史、个人、价值观。如果能让这三个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我们就会拥有一本好杂志的特质:令读者引以为荣。我希望当你翻完这本杂志,仍能发现我们在坚持着这些。
上面这段话是编辑张悦在《人物》创刊35周年的时候写的话,我想对《人物》的编辑们说,我读完你们编写的这本杂志,真想为你们竖大拇指!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传媒从业者的担当,让我看到这个流行碎片化网络阅读时代,还有人写着沉甸甸、有价值、值得传播的文字。
愿你们能一直坚持,我也会一直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