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5】给回家的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最近的一周时间里,我已经接触了两起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个案。这不得不又让我临时终止了,自己继续讨论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书写计划。
【1515】给回家的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两个离家出走的个案中,主人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是初二,一个是高二,也都是因为使用手机的问题与父母产生了争执,也都是通过离家出走表达自己的坚持意见。
果真是手机惹的祸吗?
再了解这两个孩子基本信息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自己家庭的氛围。
如果说他们的父母没有很好的照顾他们,这绝对是对父母的冤枉,但就孩子们告诉我的内容,提到每次回到家中,要么是全家人的“冷漠”,家里人每一个人都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当然父母都在忙着玩手机,老人们忙着做家务;要么就是父母义正言辞的告知他们赶快去做作业,别无他话。
手机真的是成了背锅侠,替父母的失职和家庭氛围背了这个黑锅。
作为成人,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我们会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与一群相对固定的人合作工作,如果那个场所给我们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感觉,我们还会留恋这个场所吗?唯一让我们留恋的可能就是生活的不得已,仅仅是为了工作所能患得的薪水,不是这样吗?
如果家里面给人的感觉也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呢?那孩子能够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孩子到了12岁,进入了青春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向往成人生活的内在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尝试着,努力的在精神上与父母的剥离。
请问有什么力量让孩子的心安放在家中呢?
不是说,所有从充满了争吵和矛盾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都会过早的步入社会,但过早步入社会不能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家庭中充满了争吵和矛盾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孩子在外面留宿过夜的时候,他没有恐惧呢?
因为孩子在家时所承受的恐惧远远大于孩子独自一人在外面过夜是所面对的恐惧。或许孩子等待自己能够独立,能够有勇气走出家门,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父母的爱,怎么会变成孩子感受的恐惧呢?
因为父母在表达爱的时候,让爱发生了变形。
有多久孩子放学回家后,没有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了呢?
或者说从孩子上幼儿园那天起,就再也没有拥抱过,放学回来的孩子,是这样吗?
什么是家?什么又是社会?
无论学校如何的努力,无论老师如何的努力,学校不会变成家,老师不会变成家长。
学校是一个PK的场所,虽然在不断的努力促进孩子们的合作,但一定存在着成绩的竞争。躲不开的中考和高考就横放在孩子们学业发展的路上。老师要面对50多个孩子,很难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的关注每一个孩子。
【1515】给回家的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只有包容和接纳,这里只有温暖和关怀,这里只有休息和调整。
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如果在这个地方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浓浓亲情,家变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世界还有一处温暖地方,于是孩子就有勇气和力量来面对将要遭遇的各种可能的冰冷。
当孩子推开家门的时候,这个他出生的地方,这个他长大的地方,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