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荣格对个体精神及两性的心理、生理与行为差异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体精神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这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本我是人的个体精神的原始结构,是个体精神中自私的部分,与满足个人欲望有关本我以快乐为原则,只想直接满足个体需要,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例如,当婴儿看到想要的东西,就去够它,无论这些东西是否属于他人或有害。本我这种冲动永远存在,它们必须被健康的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所替代。在大部分时间里.快乐冲动会受到挫败,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就会想象它的存在。
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精神的“自我”部分开始形成,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的冲动,但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由于本我的冲动不为社会所接受.对自我构成威胁,故自我的工作是将这些冲动控制在无意识中。超我:儿童大约 5 岁的时候,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本我、自我、超我相互对立、相互补充。在一个健康人的身上,强大的自我不允许本我和超我过分掌控人格。三者的斗争永不停止。我们每个人意识之下,都有自我放纵、考虑现实性和强制执行道德标准三者之间的紧张状态。
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是永恒的,即个人的欲望与社会的标准经常会发生冲突,这时需要自我进行调节。一个人内心的冲突依靠自我调节,一个人只有自我强大,才能协调好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才能保持人格结构的平衡,如果自我无法调节好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则容易出现神经症或心理失调的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男女在心理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是在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在 3 到 6 岁发展到性器期,在这个时期男女儿童在行为上开始有了性别之分,并且对自己性器官发生兴趣,并开始希望获得异性父母的爱,而与同性别父母进行竞争。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解剖结构决定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而言,以身体差异为基础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生物学理论。人格特征的各种差异,包括侵犯性、嫉妒、被动、理性、依赖等情绪反应方面的差异,是由男孩和女孩的生理结构差异造成的。
在荣格心理学中.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精神(或心灵)。精神包括所有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它的作用都是调节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他在一生中应该做的事,就是在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与和谐性。警惕不让它破裂为分散的、相互冲突的系统。分裂的人格是一种病态的人格。
意识是人心中难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晓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我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自我是一个过滤器,某种观念、情感、记忆和知觉,如果不被自我所承认,就永远不会进入意识。个人潜意识是由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构成。个人潜意识与情结有关,如有恋恩情结的人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与母亲这个概念有关的活动中。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人类种系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沉积物。
荣格认为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集体潜意识。在集体潜意识中用两个原型来代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成分。阿尼玛(M5ma)是女性成分,代表男性长期与女性交往对女性形成的无意识成分,是男性内在的女性人格特征,为男人在男女交往(包括母子交往、朋友和爱人之间的交往)时提供参照系。这种原型第一个投射的对象多数是自己的母亲。它会极大地影响男人对女人的选择,影响他对某种类型女人的喜欢。阿尼班斯(animMs)是男性的原型,是抽象的、分析的、逻辑的成分,是女性精神世界中所带有的男性特征,是女性在漫长的岁月中与男人交往所获得的经验的沉积,并为女人在与男人交往中提供参照系。这个原型的第一个投射对象多数为自己的父亲,它会极大地影响女人对男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