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飞速成长之路
昨天讲了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扩宽理解力的频谱,只有进行深度阅读,才能高效成长。
但是,大多数人在看到难以理解的文字时,第一反应都是选择性跳过,去看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
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的天性,趋难避易,在《认知觉醒》中,讲到一个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即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如果说你在进行阅读或者学习的时候,是停在舒适区,那你基本上很难获得什么太大的成长,比如每日重复性的工作。
而停在困难区,则会因为实在难以理解,导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却一无所获。
正确的做法是,呆在拉伸区,一点一点的练习,不断的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所以,虽说阅读是不断提升理解力的方法,但也要把握那个“度”,太深奥了,反而弄巧成拙。
在这里,不得不再提到一个点,在拉伸区进行阅读,确实能让你快速成长,但是还有一个方法,比拉伸区还要高效,那就是进行无辅助的主动学习,其依赖于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思考的越深,成长的越快。
更重要的,基于你的思考,这些都是属于你的知识,而不是别人的。
那,什么是无辅助的主动学习?就要讲到学习的两种方式。
一、被动学习
就是获取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听课,听书等。
其效果比主动学习差,且各项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成长,只得到了信息。
而被动学习,最重要的是快速的筛选出信息的优劣的一种方式,不要依赖于被动学习能够帮助你多少,它就像一个被人嚼过的口香糖。
还有就是我们总有不懂的领域,这时候适当的被动吸取信息有利于我们的做事效率,例如提问、咨询等等。
至于被动的阅读,是在你也不知道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时候,你就全盘接受,这就是在提高你的认知,哪怕是错误的,在未来的哪一天,你也会刷新你自己的认知。
听课,听书都是这种被动地接受;听书的目的是让你产生兴趣,随后自己去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听完就可以了,那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但是,真正高效的阅读绝不是被动的去把一些已经包装好的观点直接塞进脑袋,我们可以利用被动阅读,快速的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再进行主动学习,去精读你想要的知识(书)。
二、主动学习
就是经过自主学习并产生思考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效果比较高,可以分为两种:
1、有辅助的主动学习
什么是有辅助?
就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物品充当其媒介,但是只提供信息,不提供其他的任何东西,然后靠你自己去理解这些信息,比如书、方法论等。
而主动的阅读就是事前做策划,事中做探索,事后做总结。
比如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并注意力集中的去听课,课后复习,练习题目,分析错题。这一套下来其实就是主动阅读了。
要如何做到?
①提问
提问就是调动脑力最好的方法,好的问题相当于解决了一半的困难,提问也就是明确自己的目的,例如我第一步要做什么?这就是有针对性的提问,而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能解决你的困扰,反而分散你的注意力。
当你迷茫的时候这么问自己:
1、我现在到底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2、我为什么有想完成这个目标的想法(动机)?
3、下一步思考这个目标真的有必要吗,靠谱吗?
4、如果目标可行,那我有什么样的方案去实施?
5、当你规划好了,就去开始第一步的行动吧。
②思考
当你在想问题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思考了,这也是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我要怎么做?
③分析与反思
问题有了,思考有了,接下来就是分辨的能力了,要分的清哪些是对的(目前而言),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你需要学习的,哪些是可以跳过的。
并且不断的探索问题的不同答案,正如李海峰老师所言,每个问题总有四种解决方案,那其中哪种比较好?方案之间有什么关联?这就是分析的过程了。
而分析需要有强大的逻辑能力,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学逻辑的原因了。
至于反思,就是事后总结,思考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来龙去脉,明白自己做的好的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又有哪些?我还可以怎样做的更好?
2、无辅助的主动学习
什么是无辅助?
就是没有物品充当媒介,且一点信息都没有给你,你得自己去发现、理解、甚至寻找规律。
例如现在的很多创新,科学家,古时候的学习,都是这种模式。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其信息传播效率是很低下的,但是还是出了很多的名著,比如《周易》《论语》,就是因为那时候的人更多的在进行无辅助的主动学习。
虽说现如今,其信息非常的多,且传播速度快,人们想要知道什么,上一下网,就能够知道的七七八八了,但是,相应的,也剥夺了人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别说在互联网时代,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想要跟进时代,一味地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却不一定能帮助你脱疑而出,就像今年的AI,用好GPT,你就能变得更好了吗?
我看不一定,其本质还是需要你自己懂点什么才行,而这,恰恰需要你做到主动学习。
而无辅助的学习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像这类人往往都是顶尖的学习者,我在朝着这条路缓慢的行走,先从有辅助的主动学习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