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家,亲情

中元节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39人  惠风和畅806

中国人重视生死,视死如生,讲究慎终追远。为纪念死者有了清明节和中元节。

生死大别,痛的从来不是驾鹤仙去的人,健在的人像个弃儿,承受着无处话凄凉的独哀。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把克制了很久的情感,哭出来,说出来,表现出来。

农历七月初十,礼州人会提前准备好瓜果、糕点等供品,傍晚拿着香蜡纸钱到野外接祖先回家过七月半(中元节)。

这几天礼州街上卖纸钱的人们多了一项活计——帮人写包,一块钱一个,有经验会称呼死者的老人旁边都会围着一群等待写包的人。我逛了一圈,发现整个礼州街上写包的人有好几十个(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每个人生意都很好。礼州农行旁边那个老人字写得极其漂亮,他的生意也最好,他八岁的孙女都在一旁帮忙写日期(戊戌年七月)。中间有人请他吃包子,他直摆手说“搞不赢,搞不赢(忙不得),昨天写到下午五点钟才得早饭吃。”

未写的包

包相当于一封信,里装满了给逝者的银钱礼物。星期一赶场妈妈说要给家中的祖先们写几个包,我在街上看了一会儿,就学会了(很庆幸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派上了用场),我和妈妈说:“要不我也摆个摊儿写包吧。”她说:“只有七月半和清明节这两个节气才有生意,专门干这个划不着。”

七月半这几天赶场的人比平常多很多,大家都要祭拜祖先,各种水果、蔬菜、鸡鸭鱼肉、糕点、纸钱都卖得特别好。街上各种祭品更新换代也快,记忆中只有纸钱,现在有天地银行的外汇,冥币,还有电视、冰箱、手机、手表、飞机、汽车、机器人,非常与时俱进,活着的人为逝者搭建了一个和生者一样的世界,把思念放在里面。

这几天也有人家去庙里找师傅问逝者的来世,问他们在做什么,我害怕,不敢去问。

接回祖先后,每天早晚都要摆祭品,烧香磕头,中间斟三次酒,盛三次饭。祭品也没有多讲究,随喜而做。富贵的人家多做些,贫困的人家少做些。都不外乎鸡、鸭、鱼、肉、豆腐和一些时蔬。

如果有嘴馋的孩子要吃祭品,必须先给祖先作揖告知祖先然后方可吃。曾经有人没有作揖磕头就偷吃了祭品,肚子疼了几天,拉了几天。这也许只是长辈教育孩子要有敬畏心才编出来的故事,但在礼州没有人去实践它的真实性。

有接就会有送。有的人家初十接十二送,有的人家十三送,也有人家十四送。送前的最后一顿饭菜最多,在蜡烛香火中伺候祖先吃完饭,一家人磕头拜别祖先后,由家中德高望重者把点燃的香插一路,让祖先们顺着香离开,在一个碗里装上祭奠的各种饭菜,扔到野外去,再烧之前写好的包,做完一切方可回家。

尽管有这样的节日可以寄托思念,但我总感觉亲人在世时我们过节,亲人离世了,我们过劫,也幸好有一个这样的节日为逝者做点什么,生者可以弥补心上的遗憾,获得些慰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