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
闲适的时候总是会泡上一杯茶,喜欢看着白瓷杯里逐渐透绿的颜色。泡的好的话,轻嗅一下就足以沁人心脾了。
茶像中国人的性格,不追求猛烈的感官刺激,却在乎一口清香的回味。好的文章也是如此,就像林间的清风,山上的明月一般,孕育于自然,给人以心灵上的关怀。
万不敢说自己懂得文学艺术,但我似乎明白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贾樟柯说:“雨点落到地上,庄稼便生出来了。眼泪落到纸上,文字便生出来了。”正如自然孕育生命一样,文学也是在感情的灌溉下孕育出来的。当内心的情感激烈到语言无法尽其意的时候,文学便诞生了。而能成为一个好的作家的人,必定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要能用感性的眼光去看待和体悟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滴露水,一片落叶,都能引发他情感上的波动。假若这一切都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那不过就是众多原子的排列组合罢了,五彩的世界也就变得黯淡了。
曾经有人问我诗的格律是怎样,我向他讲述结束后,免不了还是补充一句“写诗的意境还是第一位,如果情感到了,便不必拘泥于格式了。”文学之路从来都不是依靠华丽的辞藻和哪些格式技巧铺就的,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情感的共鸣。 人工智能纵使再发达,也无法取代作家。文学的魅力无法用精巧的机械程序来完成,它缺少的,是生命所独有的特征。
文学应当是属于自然的,之前也该是原始的、古朴的人类社会。在充斥着名利纷争的嘈杂都市里,是找不到文学生长的土壤的。试想终日醉心于政治权利、金钱利益的人,又怎能去体会本心? 纵观历史,又有多少文人倒在了权力和金钱之下,而丧失了自己的初心。 难以想象,曾写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悯农诗人日后竟成为一个滥施淫威的酷吏。写下感动无数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情才子为求功名竟成为一个负心人。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读金庸先生的小说,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黄药师了。也许是因为他的文武全才,也许是因为他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但更重要的是爱他的潇洒,爱他的狂妄不羁。“青袍玉箫客,孑然江湖行”,他总能让我想起魏晋文人的风骨。可能已经看透了也恨透了世俗世界的黑暗。所以才纵情于山水,超脱于俗世之外。那或许才是文人该有的世界。
真正的文人或许也都会是理想主义者,宁肯忍受饥寒,也要坚持本心。人讥其为酸腐,殊不知这正是使文人精神屹立千年不倒的风骨。若是没有这股执拗与狂傲,也就不称为文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