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壮士解腕
成语释义:
比喻当机立断,不因犹豫而因小失大,贻误大事。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陈泰的大将,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等,战功赫赫。
有一次,陈泰代理征西将军之职,严防西蜀进犯。没料到蜀军真的来了,据雍州刺史王经报告,蜀国姜维、夏侯霸分兵两路向魏国边境发动攻势。王经汇报情况时,表现出非常焦急的样子。
当时姜维手下有几万人马,已经进驻枹罕地方,想要夺取狄道,灭一灭魏军的气焰。陈泰命令王经向狄道进军,谁知这个王经忠勇有余,武略不足,结果打了败仗,灰头土脸地退到狄道。经过此役,他的人马只剩下一万来人,其余兵众都在战斗中逃散了。姜维大喜,率军把狄道城团团围住,想迫使王经弃城而降。
陈泰听说了前线的消息,急忙率领人马前去援救,一路上不分昼夜前进,途中遇上了同事邓艾的人马,一同来到陇西。
邓艾见局势非常危急,就想放弃狄道,暂保其他城池。他对陈泰说:“现在王经的部队伤亡很大,而姜维取得胜利,军队有高昂的士气,其气势实在难以阻挡。再说,我们是在王经大败之后进攻,将士没有什么信心,到底能不能打胜难说得很。因此依我看来,不如暂时放弃狄道,避开姜维的锋芒。等到他得不到其他利益,松懈下来以后,再想办法救援狄道。这就是失去局部,而保存整体。
“古人曾说: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来保证身体不被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过的教导吗?我的意见有没有采纳的价值,请你仔细斟酌!”
陈泰听罢,想了半天,然后把头摇了又摇,对邓艾说道:“这怎么成啊,王经虽然已经失败,但如果弃他不顾,让姜维趁机向东攻击,占领栎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将羌人、胡人招纳到他的麾下,来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所以,现在必须速战速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他进行袭击!”
陈泰决心已定,邓艾也只得跟陈泰一块救援狄道。他们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将号角吹了起来。狄道守兵听到号角之声,知道援军已到,于是士气大盛,个个请求出战,希望挽回危局。
姜维见到魏国援军那么快就来到了,知道敌军中必有聪明睿智之人,心里又惊又怕,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样,狄道之围终于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