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毒标签”,拯救“熊孩子”
事件一
时间:4月19日
坐标:陕西宝鸡一家麻辣烫店
事件:一位坐在店门口的孕妇,在一个小男孩准备出门的时候,一记“低配扫堂腿”,绊倒孩子,接着若无其事继续吃饭。
原因:这个大概4岁的小男孩,之前小跑着冲进店门,双手拨开了门口的透明软胶门帘,不小心碰到了店门旁正在吃饭的孕妇。
事件二
时间:4月19日
坐标:长沙某主题乐园
事件:一位孕妇(自称)对9岁女童又骂又踩。
原因:女孩子劝阻孕妇(自称)带儿子插队后,两人发生争执。
事件三
时间:4月27日
坐标:四川遂宁一辆行驶中的公交车上
事件:一位21岁的男子在公交车上拎起旁边7岁小孩的后衣领,一个过肩摔后拳脚相向,朝着小孩头部狠狠地连踩三脚,持续了6秒的单方面连环暴击。
原因:小孩站在车上玩闹时,朝旁边座位上的男子手上试探性踢了三脚。
先感谢一下监控社会,给了大家还原真相的机会。
以上三个社会事件前后发生不过10天,三位小朋友还没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身心先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伤害。
今后,家长们不愿让孩子单独外出的理由,恐怕需要多加一项,担心被打。
事件一后续:
被绊倒男孩颅脑损伤,其家长报警后,20日警方找到了孕妇夫妻,当天下午,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孕妇赔礼道歉,男童父母也不再追究,并表示不希望网友做出不理智的攻击。
孕妇被处罚1000元,并拘留10天(因怀有7个月身孕,免除拘留)。
孕妇夫妻表示要承担责任以及男童的医药费。
这条视频传播开后,引发了网民们广泛关注热议,及人肉,而孕妇被众人议论的最大槽点就是,她选择了一个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分辨能力,甚至连注意力有时都无法集中的4岁儿童作为报复对象,选择了最阴险的暗处算计作为报复方式,还提前预演彩排。小孩子的一次无意行为,却暗戳戳被有预谋地进行人身攻击,令人忍不住想问一句,我们社会容忍度真的没有下限了吗?
事件二后续:
经医院初步诊断,被打男孩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上下颌骨、颧骨及副鼻窦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颜面部软组织肿胀。
遂宁警方已依法对打人男子郭某天作出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的处罚决定。
郭某天对自己殴打小孩的行为表示懊悔,“向小孩和小孩的家人,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据报道,打人男子自称因工作不顺,心情本就不好,事发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小男孩
带挑衅的试探行为的确是错误的,但理智的成年人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处理方式。
事件三后续:
得知女儿遭受殴打后,其家长立即报警。办案民警多次联系并前往湘潭刘某(打人者)居住地,要求其到公安机关配合调查该案 ,但刘某以怀孕身体不适为由不予配合(后经医院检查并未怀孕)。
事发20天后,刘某多次爽约协商好的当面道歉,仅由其家人带来一份“缺乏诚意”的视频道歉。
5月10日,警方依法对刘某给予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壹仟元的处罚。
孕妇是一个生命力和爱心值爆表的身份,绝不是作恶的挡箭牌。
孕妇不插队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正常公民,公民礼让不方便的孕妇是爱心奉献。
冒充孕妇,既想在成年人中赢取弱势群体福利,又想在小孩子中坐享特权阶层的,孕妇群主已将这类人移出群,并报以鄙视的眼神。
不过,原本应当被呵护关爱的孩子们,却屡遭路人毒手,真的怪他们太“熊”了嘛?
被媒体妖魔化的“熊孩子”
邪恶的眼神一闪而过,故意去身后猛推行动不便的孕妇,想看看是不是如电视剧所演会流产;
腆着一张厚脸皮,张口就问别人要东西,不管熟不熟,不管贵不贵重,要不到手就哭闹不休;
手拿玩具武器张牙舞爪,在公共场所尖叫怒吼,嬉笑打闹,前一秒突袭无辜路人,后一秒钻进陌生女孩的裙底……
没错,这些令人气到咬牙切齿的都是熊孩子,并且这个群体仿佛越来越嚣张。
接着,“如何教训熊孩子”的文章层出不穷,一篇篇都在煽动人们积蓄着对“熊孩子”的戾气;
“他还是个孩子”只是一句推卸责任的无耻借口,随之而来的必是无尽的毒舌嘲讽;
“你不好好教育孩子,自然会有人替你教育”成了一句万能挡箭牌,似乎所有在公共场合不乖顺的孩子就活该人人喊打,甚至有些成人的粗暴报复还被视为正义的“教育”。
惩罚熊孩子的毒鸡汤喝饱了,更懒得动脑分辨是非曲直。
只要不是完全乖巧懂事、规矩礼貌,一切惹人不舒服的淘气小孩,统统被扣上“熊孩子”,活该被喷、被打、被消灭。
然而,热搜刷屏的背后,没人在乎被毁物品的照片极有可能是摆拍,没人在意那一个个刺激生动极富感染力的段子,仅仅为了带节奏,评论者很少有客观理性地去考虑实际,一句曾经遇到过类似情况,就仿佛某次社会事件的当事孩子就是之前那个捣蛋鬼,“就应该好好教训”,口诛笔伐走一波。
节奏被带偏后,很少有人想起来,不小心妨碍了他人后及时道歉,是合格成年人的条件反射。
小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自带“界限感”,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对外界限都是从小到大日积月累形成的。
尤其是幼童的思维模式是以自己为绝对中心的,随着不断地成长不断地犯错,才慢慢地开始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阶段特点,幼儿园期表达不清,秩序不敏感,易激动易崩溃;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动;初中生越发有主见,也更独立叛逆喜冲动。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之初,都“熊”过。
撕掉“毒标签”,拒绝刻板印象
“**后”是毁掉的一代,面对催婚的亲戚就要大声怼回去,替不会家教的家长管教熊孩子,不舍得为你买买买的男朋友根本谈不上真爱,不给修图的都是塑料姐妹情,认不出口红色号都是直男癌,盲人的传统职业规划除了算命就是按摩,“女博士”嫁人难度堪比彩票中奖,莫名摔倒的老人就是在碰瓷,全国各省的地域黑……
其实,所有的这些不过是某个人、某个地方的特点或者条件,却在被贴上“毒标签”后,又被笃定为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就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或事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
贴标签,作为大脑的一种信息处理机制,的确大大帮助了人们简化认知过程,节省时间和精力,高效生活工作。
可毒标签,就好像沾上传染性病毒,无可救药地蔓延着负面刻板印象,完全蒙蔽了自己的是非观,而过分听取类似的绝对观点,很容易导致偏激。
就像,当面对被贴上毒标签的“熊孩子们”时,热心网友们总率先以成人的严格准则来要求一个小孩,却不愿先审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是否有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成熟。
撕掉毒标签,大家都是人,都应得到最大化的平等对待。
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