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其二(徐昭佩):只得徐妃半面妆
每个人都是普通却特殊的,就好像两片叶子,无比相似却截然不同,人与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颠沛流离,一帆风顺的或许一世通达却留不下任何痕迹,颠沛流离一世的却往往青史留名。男人如此,女人更是如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女性很少,若西施、杨玉环之流留名于美色、谢道韫、花木兰留名于才华。历史总是把这些人,升华为具体的指代,或代表美色,或代表才女。对这些历史人物而言她们早已走向神坛再不复为人。
在历史的角落中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她留名于世不在于美色,也不再于才华,相反史书上记载的她只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就是徐昭佩。
唐代李商隐《南朝》诗云:
天险悠悠地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这首诗讲的便是徐昭佩的故事。
半面妆南梁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十二月,是徐昭佩做为一个姑娘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她出嫁了,她自身家世极好,父亲是朝中的信武将军,权倾朝野,南北朝时期与后来的明清完全不同,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利由士族向庶族过渡的阶段,甚至一直到隋唐易代之际时期皇帝要娶望族之女为妻都不容易,士族实力之强可见一斑。南梁时期士家大族的政治实力极强,皇帝能否坐稳屁股下面的位置,都看这些大家族的脸色,海东徐家就是当时的一个望族,所以作为一个手掌兵权的大将军女儿,徐昭佩这背景是极深的,但这背景未必不是其一生悲剧的根源。
对于东湘郡王萧绎,徐昭佩是看不上的,日后大名鼎鼎的梁元帝此时不过是个年仅十岁的小孩,既无情趣,也无性趣,况且萧绎在皇子里的地位不高,母亲地位低,非长非嫡,五岁时候眼睛又被他爹给治瞎了一只,我们的徐姑娘看不上他完全是有理由的。史书上对徐昭佩的记载都提到了一个词:“貌丑”,至于说这是史书杜传还是确有此事,却是不得而知了,也许真是唯美至上的萧绎也看不上貌丑的徐昭佩吧。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如果说两人互相看不上,不能相濡以沫,未必不能想忘于江湖。
可史书上所写的却尽是些痴男怨女间的故事。当然做为半老徐娘的主人公,史书自然对这种淫娃荡妇是没有什么好脸色的,据说徐昭佩出嫁的当天晚上,车子行到西州,突然刮起了大风,房屋都被掀起了,折断树木。不大一会儿,雪霰并下,帘幕都变成了白色。等到徐昭佩年长一点回家时,又打起大雷,震得西州的府衙两根大柱都破碎了。
《南史.徐昭佩传》记载说:“车至西州,而疾风大起,发屋折木。无何,雪霰交下,帷帘皆白。及长还之日,又大雷震西州听事两柱俱碎。”
当然这种小说家言通常没什么可信度,无非是开天眼让人知道徐妃是一个老天爷都看不下去的女人。可事实是怎样的徐了他们两口子谁知道呢?
与其他帝王之间的故事不同史书对这两口子的故事却不吝笔墨,说是萧绎不喜欢徐昭佩,因为她长的丑,几年才去一次她的房中,徐昭佩因为皇帝只有一只眼所以只画个半面妆讽刺他,皇帝见到这样子就大怒而走。而徐昭佩又好饮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萧绎到她房间,她就一脸醉意得乱吐在他的衣服里。
《南史》卷十二《元帝徐妃传》:徐妃讳昭佩,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这可真是搞事情,别说是皇帝了,就是一般人家,家里有这样的老婆,男人也受不了吧!可这萧绎生就忍了下了,可忍让的结果,却是变本加厉。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差,萧绎更加冷落徐昭佩,他是王爷,自然有很多美貌侍妾来宠爱。而徐昭佩也不甘寂寞,找起了情夫,不但私通和尚智远道人,还和萧绎的随从暨季江私通。
有人问暨季江,徐昭佩怎么样,暨季江答道:“柏直的狗虽老仍能狩猎,萧溧阳的马虽老仍能驰骋,徐娘虽老仍尚多情。”这就是成语典故“半老徐娘”的出处。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有个叫贺徽的人相貌很英俊,徐昭佩邀他到普贤尼寺,情意绵绵,在白角枕上写诗互相赠答。虽然徐昭佩虽然丑,但懂得浪漫啊,用诗来表达爱情。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时有贺徽者美色,妃要之于普贤尼寺,书白角枕为诗相赠答。
触怒皇帝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原本皇帝是不敢杀徐妃的,当然也不想杀徐妃,不然也没有必要忍让太多年了,不过徐妃最后的下场依然不怎么好,太清三年,侯景之乱,士家大族为之一空,萧绎的宠妃王氏死了,皇帝迁怒徐昭佩,一方面没了家族牵制,另一方面是真的忍不了了,于是赐令徐昭佩自尽,妃自知不免,于是以身投井而死,萧绎让人把徐妃的尸体打捞上来,还给她娘家,谓之出妻,最后徐妃给葬在了江陵瓦棺寺。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既而贞惠世子方诸母王氏宠爱,未几而终,元帝归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见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还徐氏,谓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楼子述其淫行。
史书上的故事讲完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却还没有完,萧绎在徐昭佩死后写了一首《荡妇秋思赋》史家说这是讽刺徐妃,但我却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落了下乘。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全文哪有一点讽刺之味?这荡子不是浪荡子,而是游子。这个倡妇也不是女字旁以肉事人的娼妇。元帝所写的,是那个时代常有的别情,那时代相爱的没有婚姻关系的两个人,类似于现世中的同居男女。而不是特写他和徐妃。这里倒见出他的心胸,他没有借题发挥,冷嘲热讽。本来嘛,夫妻之间的恩怨纠葛,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嚷嚷得天下皆知。
至于一时意气落入诗文,遗传后世,更是意料之外。
更何况,这对夫妻真的了无感情吗?你我都懂,只有爱之深才有恨之切,如果本来没有任何感情又哪来的恨意?真正的无情不是把你当做报复的对象,而是把你当做路边的路人,因为路人所以无情。
更何况,萧绎十岁即与徐昭佩成婚,即使不是夫妻,便也如亲人,更何况还生了数位子女,要说萧绎对徐昭佩只是厌恶我更是不信,更何况这首荡妇秋思赋透出的不是讽刺却是无尽凄凉,他未必不知道自己薄待了徐妃,未必不知道,女子爱他到死心塌地,不甘心只以过客之身走过他的生命。可是他是骄傲的,绝不会低下他的头认错,这一点从他日后焚书的事迹就可以看出来,我萧绎绝不认错,徐妃呢?我恨你,所以她极尽折腾之能事,画半面妆、与人私通,何尝不是想激怒萧绎,既然你冷落我,那我偏要你发怒,不是吗?
萧绎是委屈的,贵为皇帝也护不住自己被践踏的自尊,无论徐妃生前死后,都难免为这个女人耿耿于怀,更为世人取笑至今。徐昭佩更是委屈,不怨萧郎眇一目,却笑徐妃半面妆。世事这样不公。人们多视她为淫娃荡妇,却不知她是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导致心理扭曲,行为出轨。从半面妆开始,她就已经不再畏惧死亡,不再畏惧他的帝王权威,而是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女子去抗争,比起经年累月的寂寞,他肯承认她的存在,肯一怒赐死她,未尝不是解脱。但这心意终究还是卑微。
石头说:“这个故事算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桥断,遍翻史书也很难再找到这样有个性的女子了,追求幸福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人在这个社会中也不过只能隐藏自己的梦想,远离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古代这种独立与抗争的精神则更为难人可贵,现在看来,徐妃的妆容半面也不过是对命运的抗诉罢了,而萧绎又未尝不想放她呢?我相信他们感情没有了,情分还是在的,只不过立场不同却只能做一对怨偶罢了。
我们能够自由的,你是原野碧树,我是空中飞鸟,虽然偶尔交错,却终究不是一路。
不合适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难度,大过再找一个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