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群》
【词作原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摧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人口生土。”(《起伏龙行》作为一州的长官,他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记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写谢雨途中见闻。情形与前者又不一样。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似乎就是顺着前一首写下去的。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作者下笔十分自然,似是实写生活中事,以至使人觉得它同杜牧《村行》诗的“篱窥蒨裙女”一句只是暗中相合而已。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
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个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乌鸢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
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