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之灵活多样的量尺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362天,2023.11.08
任何一项技术,再怎么好用有效,有人喜欢,用的娴熟自如、恰到好处。那么就有人不喜欢,既不喜欢去用,也不喜欢被用。比如评量问句。周二的读书会读的内容是“扩大与转移知觉的宝器~评量问句与关系问句的应用之多元功能的评量问句”这部分内容,就如书中所写“评量问句以数字来代替语言的描述,极具弹性,且几乎只要懂数字的人就能回答。透过评量问句将许多难以表达的观点、抽象的情绪状态、内在的感受等内容与强度量化出来,使之更具体、可测量、可介入等”,同时透过量尺上的数字的变化和分值间的差异(哪怕是0.1的差异),找寻例外、资源,让困境中当事人看到希望、能量回升、信心增强、行动意愿加强等。量尺因为简单便捷很是受大多数咨询师和当事人喜获,再加之其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经典的刻度尺(0/1~10),也可以是百分制、比例、表情符号、积木块数的多少、气球大小变化……只要能表达、传递评量问句的核心作用即可。就如读书会上徐老师分享的一个使用量尺的例子:当不论怎么问当事人都说一点都不会时,此时咨询师灵机一动就地取材试试量尺问句,就对当事人说,我们换种方式来看你的一点都不会,如果用这瓶墨水来看,你的“一点都不会”在那个位置呢?此刻,奇迹发生了,当事人指着墨水瓶三分之一的位置说是这里,然后,咨询师就和当事人讨论如何将这有的三分之一发挥出最大效益然后可能的情况下如何往上走一点。其实,我在想,读书会的最大作用,不是把书上的内容读烂甚至背熟,而是通过参与老师们的分享,因为每个老师的视角不同、运用的方式不同、实际有效的事例不同,这样的分享,不仅可以扩大听者的视角,更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发展出更多更弹性的方法,这样不仅把书读厚了读活了读出生命,也让某一个技术应用面向更广阔。也更能带动不太喜欢用某个技术的参与老师产生试试看的意愿和行动来。我想这或许才是读书会的最大意义吧~资源共享,同时集体的智慧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