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一个孩子引发的悲剧
前几天好不容找到附近有一家放映《相爱相亲》的影院,结果遇上了人生第一次悲剧的观影,开场十几分钟就停电了,说电影院修电,电压不稳,放不了了,只能心灰意冷的回家,还遇上了大塞车。鉴于那次不愉快的观影,今天看《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了避免再一次遇见塞车,就自己骑车出去。
一路上风清清凉凉的,夜色也挺美好,遗憾的是路面湿漉漉的,让我有点害怕摔倒,也让我不由得浮想联翩,想起距离第一次踏入这家影院已将近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而那时也是差不多的夜晚,风风火火赶着去看《速度与激情》还迟到了,而今天,虽然没有迟到,但很多事却都已是物是人非了。
记得张悦然的《樱桃之远》有这么一段描写:“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我不知道孩子究竟是否是可敬的,但是,心中总觉得孩子必须是天真快乐,美好无暇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导火线,那个被绑票的小孩子黛西,兴许应该也是一个可爱的无暇的孩子,若不是因为绑匪的残忍,估计它将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之一,而她带给家庭的幸福,也将是无可估量的。
然而命运的轮盘却给了她一个好的出生,没有给她一个平安成长的机会,也没有给她父母一个享受她成长所带来的喜悦的机会,甚者连所有和她相关联的人都一样,被剥夺了幸福的权利,上至父母、教母,下至仆女,厨师等等。想必她被残忍杀害的那一刻,应该就是张悦然所说的那样,无力挣扎,痛苦的又是可怜的吧。
一个孩子,本应该是健康成长,度过如花似玉一样的美好时光,像正常人一样,享有阳光与雨露的滋润;享有奔跑与欢笑的乐趣;并享有成长之后贡献社会的力量。却一不小心就被歹徒狠狠的扼杀在摇篮里,就算是与事件无相关的人,听闻了也一定会对那个绑匪恨的得咬牙切齿吧,或是希望他以命抵命,所以,列车上的复仇也可想而知,是爱德华·雷切特躲不过的命运。
影片一开始,波洛解决了耶路撒冷一教堂的宝物盗窃案后,在去土耳其时与一大叔道别(不记得名字),就清楚的说过他自己所认为的是非观:在他眼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根本不存在灰色的中间地带。
然而,到了接近片尾,面对列车上一众人所进行的一场“最后的晚餐”式的审判对答时,他却把自己所坚信的观念打破了。
就像他末了在火车上和那个女的传道士,原本小黛西的女仆人说的一样:“坚持正义,这里没有什么正义。”最后,他也选择了放弃对火车上所有人的追究,自己去结案,说没有抓到凶手,凶手逃跑了。
“这里没有凶手,只有一些需要重新开始的人。”当火车踏着朝阳离去,与事件相关的人也将散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复仇后他们的良知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或者他们受伤的心灵是否也就此复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伯爵夫人把她赖以生存的药水倒进洗手盆时,我相信,她们都会有好的开始了。
作为一个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电影的新观众,知道这部剧也纯属偶然,连简介也没看过,只知道德普叔在里面,就非常兴奋。所以在看电影的途中,心里一直在想着的都是案件的进展,也像主角波洛一样拼命的想抓住犯人,然而没想到的却是德普叔一下子就领了便当,还躺尸那么久。可是,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心里想的却又是另一番了。
细思之后,心里也沉重得不得了,就好像影片后来谜底揭露时,在雷切特房间里,明明背景音乐的钢琴声是那么动听,而屏幕上灰白的色彩伴随着12个人,一人一刀,12刀深浅不一,代表着不同人不同的悲伤与自我谴责,毫不犹豫地扎在雷切特这个“可恨的,该死的人”身上时,我全身的鸡皮疙瘩都站了起来。
12刀,深深浅浅,尽管导演有意用灰色调软化了这个“凶残”的画面,我也无法简简单单的接受,那种恶心感,那种“罪与罚”的天平摇摆不定所带来的震撼,任是片中开头美得不可方物的海景与一路上的辽阔雪景也无法平息,就算是影片开头我中意的,欢快的,复古的背景音乐也一瞬间,在脑海中烟消云散,起不了什么美好的作用。
到底,罪恶,应该是如何判决?事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
掺杂着很多东西,思绪也万万千千,就好像那天在一交流群里,与一大叔因为一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存在即合理”的辩论一样,大叔心中坚持的就是“非黑即白”,绝对不会有灰色的中间地带。不知道如果今天让他看到这电影后来波洛所做的决定时,他会有何感想或者说,换成他的波洛,他又如何判决。
但是不能忘记的却是那天,后来有一个人出来为我们俩打圆场时说的:“合理不是正确的意思,因为有需要才有某种东西的出现,一样东西的出现,必定是有让其出现的现象处事,不管这种现象是否正确。”所以,后来也扯到了其他的著作里面去,也说到了中庸思想和曹雪芹的《红楼》里推测出来的“人最好不要下地狱,也不要上天堂”的人性上面。
如今下笔,也深有沉重之感,说真的,这部片,从头到尾没有让我笑出一声来,即使开头波洛踩到屎,旁座的女生开心得大笑起来,我也没有一丝笑意。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一点也不开心,直到现在想得最多的都是关于以前知晓的很多很多关于儿童绑架案的新闻,脑海里也老是浮现出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话:“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还有之前赵薇演的《亲爱的》带给我的泪水。
而一想起孩子,那些失踪的孩子,就有点讨厌自己国家对于儿童权益保护制度的不完善,不知道为什其他国家对孩子的权益那么重视,在我国这里就松懈了呢?孩子,不应该是国家的未来吗?
在美国,艾坦、亚当与安伯三个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塑造了美国失踪儿童干预系统,改变了美国的历史,也改变了此后成千上万被拐儿童及其家庭的命运,但是,我们国家呢?
从这电影引申出来的悲剧,这些绑票案件,也许也正在我们很多的家庭里上演着,重现着,像一默剧,在法律无法保障的地方,悄无声息的悲鸣。
可是,电影终究是电影,它不管是带给人快感与美感或是悲伤与泪水,电影也有终结有收场,甚者很多时候都是完美的结局。但是,现实中,何时,才是终结?真希望以后,这样子的悲剧再也不出现,每个家庭都是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