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岁,我的“自卑与超越”
偶然间读到《在26岁时写给18岁的自己》这篇文章,是电脑天才刘昕写的。认知有限,我并不了解刘昕是谁,对于文中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多大印象,但文章开篇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写道:
这些文字恐怕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说教的意味,并非是现在的自己觉得那时的你做的不好。只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基于你当时所掌握的所有信息量。如果信息量发生改变,你所做的决定和之后的实际行动也就会必然发生改变。
是的,我们每个人的认知边界都是有限的,而在我们人生中的青年时期,认知边界又是更加的有限。而青年时期是我们人生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具体见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把握好20几岁,幸福一生》。
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吗?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哪些信息才是更加关键的呢?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海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认知呢?
恰巧,今年我也26岁。但我并不想对18岁的自己说点什么,我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历程。我想在这过程中,你也能明白些什么。
故事是这样的:
2010年,由于高考失利,我去了一个小城市的一所二本院校。回过头来想,高中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曾经的我一味地批判应试教育,现在看来,这却是生活在农村的我走出来唯一的机会。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努力抓住这唯一的机会,本应该做的是,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但是呢,并没有做到。当时的自己受感情的影响,经常上课走神,做作业没有心思。本来理科就弱,一直也没有提升。不好意思问老师问题。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还有多少孩子陷入了网瘾,辍学,沉迷游戏,谈恋爱影响学习等等的魔咒里,走不出来。
有一本鸡汤书是《别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感情》,虽然被网友称作是鸡汤书,可是这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多人都不懂,或者我们觉得我们貌似懂了,但是依然没有做到。所以,这里也说一下我对鸡汤书的理解。如果认知到了一定水平,可能会觉得有一些书里面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并且没有科学作为根基,就称之为“鸡汤书”。但是,事实上,我们又有多少人的认知水平连鸡汤都达不到呢?毕竟人家还出书了呢,最起码说明人家是有一定的思考的。当然,非常的希望我们的认知都超越鸡汤书的水平,达到可以辩证看待,有资格“批判”的标准,那个时候,如果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行动力都是那么的强大,所谓的鸡汤书自然也不会有市场了。
总是有外部环境的原因,比如有的人就是比另一些人享有的资源更多,有更多的机会。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呢?如果仅仅是局限于眼前,那可能会抱怨,为什么我没有,也可能会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此,会觉得因为没有这些,自己失败了也可以原谅。是可以原谅,可是人生可能就凉了。
由此感悟:如果看得长远一些,当前的情况并不代表未来,我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哪怕只是有唯一的机会,只要我们抓住了,我们就可以逆袭啊。如果看得长远一些,每个人当前的优势都不算什么,同样的,每个人当前的弱势也不算什么。人的一生不是短跑,是一场马拉松。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负责!如果高中的自己像现在一样明白高考这唯一的机会有多么重要,就会有足够强大的动力去战胜那些所谓的借口,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先不要care,从而专心学习。
可是当时的自己视野太窄,不了解这些。自己没有足够的动力,也没有足够的努力,于是勉强进了一所二本院校。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身处的环境太小,太落后,决心要考研,走出这个小城市,去看更大的世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成功考取了研究生。但现在看来,大学四年,我依然没有充分利用好。大学课程不多,课余时间不知道做什么。窝在宿舍里看剧,睡懒觉等等。依然是认知太局限,也仅仅是把考研当作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的课程和考研复习对于我来说,也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所以,一方面仍然不知道如何利用时间,一方面也会焦虑,因为在局限目标的设定下,非常容易达到瓶颈,然后不知道从何突破。也有几次的挣扎,要看书,要进取。但由于视野的限制,一次也没有贯彻执行。当时的自己肯定觉得,这和视野有毛线关系。而现在才知道,关系大了。如果当时的自己懂得探索自己人生的目标,即便是一时间不能确定,也会在求知和探索中不断前进,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就像高中只是为了高考一样,当时的自己,也仅仅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考研,其他的,一无所知。
由此感悟:之所以迷茫,之所以停滞不前,是因为我们总想寻找固定的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或者觉得答案太难找就会放弃。并不知道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答案来得并不是那么容易。现在才知道,对于一个问题,尤其是关于大的问题,关于自己人生的问题,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
我还是会经常陷入这样的漩涡里,总是想有固定的答案。比如以上这些深刻的体会,我总想告诉还没有经历这些的你们,并且希望告诉你们该如何做,为你们指明道路。可是后来发现我做不到,于是就放弃了。直到现在,我才更加明白,我把这些写出了就可以了,你们听了,也许会感同身受,也许会有启发,这就足够了!
虽然在自己心里,曾经的大学时代并不及格。但还好考上了研究生,并且还是当时班里考得最好的。虽然当时的认知没有现在这个水平,但深知高考失败带给自己的影响,于是想要进入更大平台的动机相当强烈,好像进一步懂得了自己想要什么,这一次的转折比高考的结果要好很多。
由此感悟: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最好,也不要失望,可以自我批判,但不过度苛责自己。因为总还有机会。举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明白一些。比如考试得了60分,A告诉自己说,怎么这么笨,这是自我否定;B告诉自己说,60分,已经很不错了,要相信自己,这是虚假的自我肯定。C从中发现自己哪里出现了错误,找出原因,明确下一步给如何努力,这是自我接纳。
一个问题总是有两面,虽然考上了研究生,进入了一个比之前大的平台。但由于认知依然有限,读研的三年自己也并不满意。一方面,由于自己过去积累的不够多,在同学之间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更大的目标,就只是陷入眼前的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中。同时,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找不到兴趣点,找不到方向,没有成就感。不知不觉就到了研三,到了找工作的时间。花了半年的时间去试错,去了结自己的英语梦。现在看来,这个过程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具备更大的视野,也是可以更加节约试错时间的。
由此感悟:如果你找工作后发现自己不被认可,找不到自己可以发挥优势的地方,那并不是说明你不行,而是工作不适合你,你需要继续探索。
不知道是命运的垂青还是恰巧碰上,在毕业前的1月份,我遇到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也就是目前仍然还在的公司。当时的我,几乎是没有犹豫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喜欢稳定,喜欢挑战和突破自我。同时,也了解自己的能力,如果进入一家大公司,可能依然会自卑,会作为一颗小螺丝钉默默无闻地奋斗着。
但是现在看来,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可以视为一个机会,或者一个挑战。但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总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由于是创业公司,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初的热情也逐渐消减。并且,仔细想来,自己还是并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过规划都是在不断探索中而变得越来越清晰的。很庆幸的是,到现在,毕业一年半,自己已经跨过了第一个阶段,迈向了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发现了自己新的可能,并且尝试去突破。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当前的目标,自己心里也有了对未来的规划,虽然说这是一个变化更加快的时代,但至少自己心里更加明确自己的优势,自己人生的大方向。
由此感悟:任何时候都没有终点,也都没有完美。现阶段,需要挑战的是,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行动力,用相对更快的速度完成自己的规划,并且不断给自己反馈,不断用输出倒逼输入,整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