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天】天长地久的深情――漫读龙应台《天长地久》(三)

2019.01.19 周六 阴天
“在我们的文化里,哪里有‘母女专属时间’这个概念?这个社会向来谈的都是我们要给孩子相处的‘质量时间’,陪伴孩子长大,什么人谈过我们要给父母‘质量时间’,陪伴他们老去?
我在纽约咖啡馆里坐着的时候,美君你正在高雄路竹的乡下养猪。女儿出国深造,两个弟弟大学还没毕业,你们仍然在劳动,为了下一代的教育。
离开纽约咖啡馆,路上积雪已经到脚踝,湿淋淋的雪如同冰沙稀泥,沾了整个皮靴。我跋涉的是雪泥,你在路竹的冬天,涉入冰凉的溪水采割牧草,一捆一捆地,准备背回去喂猪。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两代之间的‘质量时间’并不仅止于给予下一代的孩子,还在与回首上一代的父母,这将是一辈子要坚守的幸福仪式。”
01.
一个“啥叫佩奇”的微视频在网上一夜爆红。视频里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叫李玉宝的爷爷在电话里听说自己的小孙女要佩奇做春节礼物。爷爷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日日与牛羊,与玉米,与小猪,与连绵的大山,与干不完的农活打交道,他哪里知道佩奇是个什么东东。
但此时此刻,自己的孙女要的就是这个他一辈子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神秘之物――佩奇。
怎么办?
02.
爷爷首先是翻字典。在他老人家心里,一部汉语字典也许一定能告诉他,什么是佩奇。但爷爷查到的,是“佩服”“佩戴”“配种”……根本就没有“佩奇”这一个词条。
爷爷想到了村里的大喇叭。他在喇叭里向全村喊话:“谁知道佩奇是个什么东西?”有人告诉他,佩奇是个网络女主播,有人告诉他,佩奇是一个牌子的洗洁精,还有人告诉他,佩奇其实是“佩棋”,棋子的一个类别……后来,有村民告诉他,老三家媳妇在北京当过保姆,她一定知道佩奇是什么?
老三媳妇告诉他,佩奇是猪,红色的猪。于是,爷爷又想着给家里的猪染成红色……
最终,当爷爷将那个焊接的,铁制的佩奇放在孙女的面前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所有人,都感动了。
03.
隔辈的疼爱,是从骨髓里生发出来,汩汩而出的。我们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经过离乱,却饱尝贫困的悲哀。即便如此,父母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已经几乎是全部。原以为,他们小心翼翼保留的那一小部分,是要化为火种,将来等他们生命的寒风吹彻时,拿出来取暖的,可是,等到我们有了孩子,父母有了孙子,他们就将仅存的那一缕温暖,也全全给了自己的孙辈,他们,已然忽略和忘却了自己步履蹒跚的老年,就在眼前,他们生命的寒冬,已经是冰天雪地……
龙应台在暖暖的咖啡馆里目睹一对母女温柔地路过,她的内心,一下子就波涛汹涌。她想到了自己在乡下割草养猪的母亲――美君。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给予母亲的“质量时间”,是那样薄,那样脆,那样轻,那样弱不禁风。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发现,两代之间的‘质量时间’并不仅止于给予下一代的孩子,还在与回首上一代的父母,这将是一辈子要坚守的幸福仪式。”
人生三十而立,正式开启承上启下生活模式。上有老,需要赡养和关怀。下有小,需要陪伴和教育。
但,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没有三头六臂。我们往往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给予了自己孩子时间和精力,就匀不出空闲来陪伴老去的父母,甚至连坐下来听他们唠叨几句的时间和耐心都没有。
即使这样,我们的父母,如李玉宝爷爷一样的老父亲和老母亲,他们的心里,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他们记得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记得我们提出的每一个请求,记得我们回家的日子,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长,还记得我们离家的日子,记得我们爱吃的菜,记得每天关注我们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
04.
他们,是孤独的。那种孤独,因为我们的忙碌,因为我们的忽略,因为我们的忘记而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重。
“今年过节不收礼,全家进城看佩奇”。进城,看的不是佩奇,而是寻得一家人的团圆,得到一份内心的知足和快乐。
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陪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常回家看看,多给予父母一点“质量时间”,让他们的日子,不再孤单。让他们的晚年,不再落寞。让他们生命里最后的余光,多一些温和的柔软,少一点暴戾的僵硬。
龙应台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美君九十三岁的时候,回归田园,开启了与美君朝夕相伴的人生模式。
这一切,看似已经晚了。但,又不是很晚。至少,母亲还在。
也让我们的人生不留遗憾吧,就像让爷爷李玉宝知道,什么是佩奇一样,我们也要像他们爱我们那样,爱我们的子女那样,去爱他们,去陪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