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了解作者萧红的童年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深柳读书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37年在武汉开始撰写的长篇纪实性小说。也是青年女作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下;回忆着故乡的点点滴滴,在她生前书写的最后一部回忆性的长篇小说。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用绘画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了宋代都城东京的市井民俗。而萧红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一个叫呼兰河小城的“清明上河图”。

无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神台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火烧云,萧红都有绘画时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

受现代启蒙思想影响的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也不加粉饰地描述故乡的愚昧和荒诞,把沉痛和悲愤都寓于嬉笑反讽之中,用批判的眼光对生长她的那片土地进行了审视。用真实的描述,打破了怀乡作品美化的惯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数千年封建王朝在这一年戛然而止,一个新生的共和国也破茧而生。每一个生命都跟他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息息相关。

民国才女萧红,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就在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1911年6月1日出生在哈尔滨呼兰河县一个大地主家庭。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毕业于黑龙江立优级师范学堂,任教员和县教育官员,提倡新式教育,是呼兰县知名的维新人物。

母亲生养了4个孩子,萧红是老大,母亲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年幼的弟弟们身上,父亲又常年不在家。父母关爱的缺失,使得她与父母的感情比较淡薄。

祖母在她淘气用手捅破窗户纸时,会准备针扎她的小手。唯有年近70的爷爷给了她温暖和关爱,她常常跟随爷爷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拾花弄草。在她成年后,祖父和后花园一次次的走进她的笔下,那是她精神的天堂。

“祖父戴着一个大草帽,我戴着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

在萧红8岁的时候,母亲因病离开了她。父亲不善料理家事,在她母亲离世一百天后,父亲便续弦。母亲的病逝,父亲的冷漠和继母的不待见使8岁的小女孩对周围人们生命中不幸境遇的感受格外的细腻和敏感。

幸好在1920年呼兰河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学堂。因家庭条件优渥,父亲又是开明的维新人物,9岁的萧红便入了学堂学习。困苦无助的幼小心灵,终于得到了慰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她非常努力的学习。

受过教育的萧红,逐渐觉醒,参与了新文化思潮运动,抛头露面,组织游行活动募捐等。新行为,新思潮挑战了父权,夫权社会对女性身份和女性行为的界定。所以在她15岁高小毕业后,想去哈尔滨上初中的时候,她的父亲坚决反对并给她定下了亲事。父亲害怕女儿学“坏”,哈尔滨的那些男女学生会手拉手,甚至会亲吻,这太伤风化了!

呼兰河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