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与疾病治疗的一个案例——确定感染源
这是今天从做单细胞测序的老博那里听到的一个案例,结合之前的经历,深深感受到测序对于疾病诊断的帮助。
当时老博接到这个样本的时候干了通宵,因为情况紧急,病人已经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全身炎症现象非常严重,发烧、内膜出血、红肿等等。当时计划通过外周血的游离DNA来检测感染源,在测序之后将结果与人类基因组比对,去掉重合的部分,分析剩下的数据,看是什么感染源。当时先上了一个速度比较快的测序仪,测了十几个G的序列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感染源,猜测是由于测序深度不够的缘故,于是上了另一台机子,测了60多个G的基因序列,发现还是没有什么问题。最后他们在丢弃的那部分数据,也就是和人类基因组相匹配的那部分数据里发现,这位病人的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炎症过后免疫系统无法停下,于是造成严重的炎症反应。
上述描述可能有些地方不够准确,但是觉得这个案例非常有意思(老博也觉得如此),身边的实验室居然能够如此地接近临床,而另一方面技术如果能够应用于临床,可以让盲目的治疗变成更有方向的治疗。我不清楚他们最后是怎么发现这是基因突变的缘故的,也许数据库里就是有这样的案例和基因相关的data,庆幸最终找到了原因。
在博奥生物,国内做基因芯片的一家龙头企业那里,我曾听到一个案例:福建广东一带的渔民,在海边手指被东西蛰伤,后来手指变得红肿发炎,用了很多抗生素都没有效果,眼看着手指组织就要坏死,最后联系到了博奥。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他们检测到了感染的病原体,最终发现需要用一种特别的抗生素才能够治疗,于是及时用上了药。设想如果没有这个技术,可能需要尝试很多种抗生素才最终会试到那种特殊的抗生素,而大批的抗生素筛选对于身体也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做癌症基因分析,然后指导用药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相同的癌症表型,但是致病的突变基因不同,需要的治疗药物也将不同,临床上已有不少案例。
科研可以如此地改善医疗条件,真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联动,鼓励这类技术向临床的转化,有效治疗更多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