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研读

静静:《青少年心理学》研读第九天读书笔记:(79-88,共10页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早产儿成长之路

本篇分为二个部分,一是读书笔记 ,二是感悟

一、读书笔记


(一)青春期的家庭关系

1.重组和改变的时代。根据家庭关系理论,在单个的家庭成员或家庭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家庭关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这个时期家庭之前建立的均衡可者平衡打破。这个因素就是孩子的青春期。男孩和父母之间平衡被打破的峰值是13岁或14岁。女孩的在11或12岁。当青少年的情感变得难以改变时,想让青少年适应并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是暂时困难的。

2.人到中年的青少年父母。即中年危机。

(1)中年遭遇青春期。如果我们从某些细节来观察中年危机的本质,会发现父母和青少年不断发展的关系是互补的。一是考虑到生物青少年进入快速生理成长、性成熟和最终社会称之为有身体吸引力时期的同时,而做为中年的父母的身体吸引力却在下降。二是对时间和未来的知觉。青少年开始系统性的考虑未来并奋勇向前的时候,中年期的父母却开始信奉实用主义。三是考虑到权力地位和进入成人角色的因素。青春期是个体不断得到不同地位阶段的门槛,而处于中年期的父母,却已经进入职业高原。

(2)父母的精神健康。为了适应青少年的青春期,父母比青少年要损耗更多的心理健康能量。

3.家庭变革中的需求和功能。一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父母成为三明治的一代,上要赡养父母,下要养育孩子,青春期的各项开支都在增加。二是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从孩童时代的家庭为主转移到了社会同龄人群体。三是青少年和父母不同的期待。青少年的观念已经随着时代在改变,而父母的观念却没有做相应的改变。四是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在孩童时期,家庭功能和责任是抚养、保护和社会化。而在青少年时期,需要的是支持多于扶养,引导多于保护、指导多于社会化。

4.家庭关系的改变。包括青少年的生理、认知和社会转型,成人在中年经历的改变,在家庭生命周期中,这一时期家庭的改变。

(1)权力平衡的改变。青少年开始在家里扮演强劲的角色。早期青春期的年轻人对他人发出的情感信号尤其敏感。父母可能以严肃的口吻和青少年说话,青少年会把这当作对方的愤怒。

(2)青春期的角色。父母和青少年之间意见不一致总是置疑着家长的控制方式展开。

(3)违背期望。青少年看待家庭规矩和习惯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其与矛盾的增加。互相期望的改变时期。但在事实上总是相冲突。比如孩子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父母则认为这个时期非常危险,需要更加严格的管教。

5.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儿子女儿的差异是很小的。青少年跟父亲的母亲的关联度是不同的。倾向于和母亲亲近,而父亲则被看作是一个相对远且向其寻求客观信息的权威形象,而不是作为支持和引导的对象。

(二)家庭关系和青少年发展。不同的管教形式会对不同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父母不友好或者冷淡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有反社会行为,消极的管教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在性格任性的青少年中更紧密。相反,青少年性格内向,这种管教会导致焦虑和抑郁,此外,父母更容易激发在遗传危险性问题的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展。

1.管教的类型及其效果。父母的两种行为对青少年有关键影响,一是父母的反应,二是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反应指的是父母以一种接受、支持的方式回应孩子需要的程度。父母的要求指的是父母期望孩子表现出成熟、有责任行为的程度。

(1)管教的四种类型。既有要求又有回应的父母是权威型的父母。他们是温和且坚定的。他们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标准,并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和能力形成期望。他们高度评价自主性和自我寻求,但为产的孩子的行为承担最终的责任。权威型的父母以合理、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和孩子相片,常常参与到讨论中并对关乎纪律的事情进行解释。权威型的父母努力培养自力更生和有创造精神的孩子。

(2)权威管教的力量。孩子 更加成熟,更加有责任心、自信心、创造力、对学习有好奇心、有社交技巧并且在学术上能够成功。

(3)如何进行权威型的管教。为何权威型的管教和的青少年发展如此紧密相连。一是权威型的父母在约束性和自主性之间会有适当的平衡。在提供了个体发展必要的标准、底线和指导方针之后,还给青少年培养自力更生能力的机会。二是权威型的父母更容易和孩子在口头上交换意见,这更能促进为社会必理成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智力发展。三是权威型的管教都是基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青少年更容易认同赞赏并依恋父母。这可以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影响。四是孩子自身的行为、气质和个性也会对塑造管教方式 产生影响。父母的温暖、有弹性的和才口头交换意见能造就有责任心、自主、好奇和有自信的孩子。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行为,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增多,而反过来,增多的不良行为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更少。


二、感悟


一、父母的融洽关系。这让我想起八年前碰到的一位母亲对我的诉说,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结果把女儿送进了精神病院。发病时如花似玉的女儿才十六岁。这位母亲跟我说的时候特别的委屈,说哪个家庭不是吵闹着过日子,为什么偏偏他家的女儿就有了这么大的心理压力呢。本是如花似玉的年纪,仅在半年的治疗后变了个模样。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个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