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诗歌评论应向泛娱乐化说'“不

2023-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砖厂

摘自《星星诗刊 诗歌理论 2021.09中旬刊》

梅喻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硕士。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一方面可以看到诗歌评论的门槛降低了,另一方面却没能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不经过缜密的调查取证,而是通过道听途说和断章取义,甘愿化身“打假斗士”、八卦小记者、“维权领袖的角色”,用博眼球的方式引起关注、赚取平台分成似的假新闻、洗稿、网络暴力、恶意中伤等失范行为频频出现。


泛娱乐化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让糟粕越来越像一种文化,当一个社会被这种文化或者力量裹挟,真正被消解的将是什么?


诗歌作品的本质是诗人的灵魂与文字的碰撞,没有套路和投机的方式可循


美国学者尼尔 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的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们退化为被动的受体,而一切的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将在劫难逃”

无论在何种时代、何种社会、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都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价值尺度的颠覆和道德伦理的沦丧。


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乱捧”。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媒体上的评论现状,恰好为乱骂与乱捧打开了方便之门。


诗歌评论是诗歌创造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诗歌体传播的特性,大众阅读的习惯是快餐和碎片化的,博取点击和阅读量是新媒体诗歌评论的背后动力、受众心里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饭娱乐化赢得市场的主要原因。戏说、调侃、恶搞和花边新闻粉墨登场,学院派严重失语形成沉默的螺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信仰体系是极为不力的。


专业诗歌评论要敢于发声,要正视诗歌评论的桥梁作用,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语言构筑文艺创作者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桥梁。新时代的诗歌评论,既不能以悬浮与生活、填鸭式说教的方式面对网络受众,更不能为了简单的博取粉丝的点赞而降低品格。


当记者提出,“现在是诗歌创造的最好时代还是最坏时代”时,吉狄马加回答道“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时代,越是这样一个消费和物质的时代,恰恰是考验诗人的时候,真正的诗人应该在这个时候有所建树”


2023年4月6日08:44:2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