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突围之路:对各类报表的再认知
2年前(2018年4月5日),写了篇对企业管理报表的认知,摘要如下:
有业务必有流程,有流程必有数据,而数据的提取、分类、加工等可形成报表,报表可进一步处理为KOI或KPI,报表是管理的重要抓手。
报表可分为管理类报表和业务类报表(查询、分析类),管理报表为【目标】服务。
管理报表应可钻取,分层、分级,支持见报表即行动,可责任到人,压力传递,以及问题、差距的前置预警,实现管理前置。
信息化应支持管理报表的按需出具,以及行动点应可闭环,以支撑管理持续改善。
管理报表设计体现管理意图,应为上层管理者设计或组织评审,报表数据是否自动提取,也将驱动流程优化及数据节点的线上化。
如今来看,其中关于【数据的提取、分类、加工等可形成报表,报表可进一步处理为KOI或KPI】这个认知,有值斟酌(注:人与人之间有个核心的差距就在于认知的差距)。
企业高层是通过指标及报表来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指标的取数并非要来自报表,而可以直接来源于流程节点产生的数据,例如交期指标的取数,简单地说,首端来自客户下单节点,末端来自订单入库或发货节点;
但一个光凸凸的指标,例如X年X月,X产线的交期X天,这样的指标数据不够立体,仍不足以让决策层看到更多的经营信息,于是需要管理报表来支撑,暂且称为指标管理报表。
以交期为例,这个报表就得包括关于交期指标更多的信息,例如:目标值X天,本月X天,上月X天,去年同期X天;环比增降幅X%,同比增降幅X%;还可以通过红、绿灯来体现指标达与否情况。
同时,还可以看结果指标的前置指标(或称过程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的情况;
另外,还应支持结果、前置指标的钻取,如按场景进行分类查看,这个场景可以包括不同的产线,不同的订单类型等。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站在决策层的角度,通过指标管理报表,可以更立体、全面地看到结果、前置指标的运行情况;
以便更针对性的找到改善点,这个逻辑为:流程节点→指标(结果/前置)→指标报表,而不完全是:流程节点→报表→指标(结果/前置)。
当然,流程节点的数据是可以生成报表的,而此类报表更多服务于中、基层管理者,用于掌握业务的运行情况,例如采购订单履约情况,生产订单及时率情况等。
需要补充的是,决策层除了关注指标管理报表外,也会需要审阅许多信息报表,例如各类财务报表。
综上所述,指标管理报表服务于中高层领导,以及决策层,此类报表立体展示指标数据;信息披露报表(如财务三张报表等),为相应领导层提供内、外部经营信息;
而查询、分析类、信息呈现类报表,则更多的服务于中基层,从更微观层面审视业务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