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随想 |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
文/胡蝶:全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

01
听过一个故事:
半夜,熟睡的小小孩突然哭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一边使劲儿地弹腿挺肚子,一边语焉不详地哭喊着。仔细听来,好像在表达一种急迫的诉求: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赶来的大人,一个、两个、三个,摸不着头脑,想来可能是做梦了:
“哦哦哦哦,是不是做梦了呀,妈妈在,爸爸在,不怕不怕。”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就要什么呀?啥binguai?binggai?说的什么呀?慢慢说。”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是要吃饼干吗?”
哭得更厉害了:“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想起小小孩晚上想吃而没吃到的巧克力豆,大人回应说,“是要巧克力豆吗?”
“昂~~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是要巧克力饼干吗?”
“昂~~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是要喝neinei吗?”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妈妈抱抱你好不好?”
“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平日的杀手锏——neinei和抱抱,此刻一点也不管用了。
“哦,是要瓶盖吗?”
手开始打俯身安抚的大人:“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我就要bingai……”
单曲循环几百遍后……突然,大人灵光乍现:“哦!是要冰块吗?”
小小孩马上收住了哭声:“是!”
“要冰块做什么呀?”
“吃!”
“哦!好!吃吃吃。爸爸去拿冰块去。”
没有冻冰块了,爸爸准备抠点冰箱里的冰渣来。
可还没等大人回来,小小孩已再次沉沉睡去,呼吸均匀,泪珠晶莹。甚至连冰块都不用摸到、不用吃到,只是被听到,被听懂,似乎就已足够。
嗨,夜半三更,前前后后上十分钟,原来就为了一个“冰块”呀。三个大人哭笑不得,纷纷散去。
02
故事,像一块石子投入湖心,泛起的涟漪在我心中慢慢荡漾开来……
细细想来,可不是么,我们内心那些最深的渴望,也像是小小孩半夜想吃冰块的执念,唯有被听到,被听懂,才能够安下心来。
否则,终其一生,魂牵梦绕,不得消停。
咨询室里的故事,如出一辙。
最开始来,也许是抑郁焦虑情绪,也许是空虚孤独感受,也许是自卑自恋情结,也许是人际关系冲突,也许是学业职场压力……
不论因何走进咨询室,剥开表面那一层又一层的洋葱皮,内里总有一些相似的声音:
渴望需求被满足;(Needs being met)
渴望与外界联结;(Making connections)
渴望建立依恋;(Making attachments)
渴望主张自我;(Asserting ourselves)
渴望得到认可;(Finding Recognition)
渴望充分活出自己;(Being fully alive)
……
或呻吟,或呐喊,抑或缄默无语……但都期待被听到,祈盼被听懂。
而咨询,也是一个不断不断去“听”的历程:
听那些“无关紧要”的表达背后的象征,听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真实意图,听那些表浅防御之下的深层体验……
听来访者心底最隐秘的声音,潜意识里最深切的渴望。
唯有被听懂,此心稍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