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或曾是“鱼店艺术家”
去年,接连两部电影登场,让不了解东野圭吾的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个是王凯、张鲁一等的《嫌疑人x的献身》,一个是王俊凯、迪丽热巴等的《解忧杂货店》。除了其电影本身带来的热度外,这两本书也被各大营销号推荐,热度又增添了不少。
如今快有一年过去了,电影慢慢的没有了去年的热度,新的电影浪潮一个接一个的拍来。但是书依旧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大家提到东野圭吾,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这两本书。
其实,对于不熟悉的人而言,电影只是一种新鲜感,一种新媒体式的输入,过去了就过去了。但对于有一点了解或熟悉的人而言,他们会知道,东野圭吾的声望与地位,不是突如其来的,所以也不会转瞬即逝。
《解忧杂货店》的盛行,在某种有意义上讲是毫无疑问的。除了潮流所驱,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它给了在现代生活中行色匆匆的人们一个可以短暂停留的安静之地。给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一个小小的依靠。
东野圭吾的“脑洞”,可不是一般的“大”。《解忧杂货店》里,他让两个时空无缝衔接,让三个原本游手好闲的人,意外加入了别人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有时显得很笨拙,无法妥善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也无意间,他们与过去的交流,影响了别人的人生,也让自己发生了改变。
不管是那个想参加奥运会实现梦想的“月兔”北泽静子,还是想挣钱报恩的“迷途的小狗”武藤晴美......每个人在那个杂货铺里,多多少少都会看见跟“自己”个性相像的人,都会遇见一个想让你拥抱的人。
我在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店里,也遇见了一位想让我上前拥抱的人,他是鱼店艺术家——克朗先生。
在书中,克朗先生在困惑时给浪矢杂货店送了一封信,大致讲的是说自己的梦想与现实的碰撞、对立,需要做出抉择。克朗先生原本考上了东京某所大学的经济学院,一切似乎都是在按照父母原有的规划进行着,然而,他内心一直有个火苗在固执地燃烧,那就是音乐。他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起初是参加了许多歌唱比赛,渐渐地他开始愈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将更多的热情花在音乐上,久而久之便觉得上学没什么意义,就退学了,坚持去走音乐道路,与家人的关系也曾降到冰点。之后父母的理解给予他尝试的勇气,他与父亲之间也有了一个“男人之间”的约定。
与克朗先生的相遇,让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戳了一下。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或许都是,或曾是“鱼店艺术家”。我们或高傲,或谦逊,或闪耀,或平凡。我们可能很安静,也可能很疯狂。
平日里可能在逻辑严密的理科宫殿里规规矩矩,一个人时便会来不及脱去西装而疯狂地弹吉他;平日里可能在运动赛场上叱咤风云,一个人时便一茶一花一诗词,尽享恬适、闲静的生活;平日里可能在冲浪游泳肆意享受大海的击打,一个人时化身技术宅思考计算机的奥秘……你是否感受到了,那位“鱼店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充满力量的跳动呢?
他也许我们现在的前进道路不同,但他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就像在黑压压一片的天空突然出现的烟火,绚烂,美丽。我们从未轻易放弃过对他的喜爱,在生命的道路上树立的公路牌,一定有一块属于我们心中的“鱼店艺术家”。他就像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自己。
有时,幸运的话,他并不一定完全与现实相冲突,很多时候他也能融入现实。在一步步的平淡生活里偶尔来点小刺激,使人生有别样风味。
但有时也不能忘记,现实是那么的冰冷、残酷,无法使鱼店艺术家生存,此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克朗先生父亲说的那样——“不要想些有的没的,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就算最后打了败仗也无所谓,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无论他与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相融还是排斥,我们都应该去接受,去尊重“他”,那也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是或曾是“鱼店艺术家”又一年开学季来临,对新的生活都充满了未知与期待。尤其是大学生活,期待会更多一些吧。在大学生活里,与“鱼店艺术家”的相遇,也许也会变得更多。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专业是法学,其实当时选的时候,她选的是中文相关的,后来是被调剂过去的。虽然内心很是郁闷,但因为大一的时候不能换专业(学校制度),她也就老老实实地上课了。不,也许不能称之为“老老实实”。专业课还是按着规矩上,毕竟只有不挂科才能在大一结束的时候申请转专业,但她那一年也没闲着。因为对汉语的热爱,她找认识的文院的同学推荐了一些书,专业书也好,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她没事的时候就看。
她明白自己这一年应该做什么,但她也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后来在校级的一个征文比赛中,她成为法学院仅有的两名获奖者之一,另一个还是大了两届的学姐。她常常给校广播台投稿,后来成了广播台的专门“作家”,与学长学姐们一起讨论节目内容。
等到一年过去,无论是先前的成绩,还是后来文学检测的成绩都很自信的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地转了专业,还给老师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虽然忙碌,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这一年浪费了,她对我说:
这一年我好像收获很多,本来很讨厌法学的,上课上着上着发现好像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本来很担心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摩擦而渐渐淡去,但是后来发现,内心真正喜欢的,它是鲜活的、充满了能量的。所以无论什么,都想去试一试。想不考虑结果的试一试。
才二十左右的年纪,为什么不为自己多去尝试一下呢?
大学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地方。那些“五十九分倒霉,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之类的话,在没上大学前或刚上大学的时候,被视为真理。过了好久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感受到了你内心的热血,感受到了你内心住着的“鱼店艺术家”,那么大学绝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过了的。
四年一晃而过,且行且珍惜。
我和我心中的“鱼店艺术家”,好像忽远又忽近,有时又像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又或者说,是我需要她的存在。她一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秘密。她不同于平日里默不作声、有些“怯场”的我。我心中的她,走路,都有着独特的感觉。她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得落落大方,能写出跳动的文字,能在话筒前轻轻的说“各位听众朋友……”她能像爱情公寓里的曾小贤一样疯狂,也能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里的陈沫一样认真而有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让我对未来浮想联翩,让我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些动力与热血。那个我陌生却又很熟悉的自己,我很想与之相遇,然后说一声:
鱼店艺术家,很高兴认识你。
(图出自日本电影《浪矢杂货店》,还没看完,但初步感觉不错~ 看完了也许会有新感受吧)
每个人都是或曾是“鱼店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