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平 || 自律的原则之一——推迟满足感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心理学家派克用了“推迟满足感”、“父母的过错”、“解决问题的时机”三个小节,对自律的原则之一——推迟满足感进行了阐述。
作者尤其强调了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方面,父母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为人父母者深思与反省。
推迟满足感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五岁起,家长就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一自律意识,比如等大人上桌再开始吃饭等。小学阶段更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阶段,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先写作业、再玩的习惯,到了青春期,“先吃苦、后享受”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孩子会将其迁移到其他方面,从而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
推迟满足感这一自律原则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爱。真正的爱是肯付出时间,是耐心和用心,是照顾和陪伴。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对孩子照顾得很好,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也够多,每天都陪孩子写作业,为什么孩子还是养不成自律的习惯?
李老师曾讲过“陪”和“伴”的区别:“陪”,是指在同一空间,比如陪读,而“伴”,则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强调心灵的相通,有些父母虽然不能常常陪在孩子身边,但他们肯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能对症下药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能抓住时机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信任。
我们要重视同一空间的“陪”,更不能忽略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伴”,如果只是简单地陪读,有可能让孩子认为父母是在对他进行监督,反而可能形成他律,从而与自律背道而驰。
要使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这一自律原则,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既是为孩子做好榜样,又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指导。
要培养“推迟满足感”的习惯,我们应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时机,一是不能忽略问题、不能妄想问题会自动消失,无论是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都要及时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二是要明确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拿出耐心和时间。
想到一个案例故事:高二男生,从小到大成绩优秀,让父母深以为傲,孩子认为自己玩着学就能遥遥领先,也颇为自傲。升入重点高中后,孩子依然像以前那样玩着学,甚至为向同学证明自己的聪明,上课时故意趴着。入校一个多月,感到物理跟不上,在电话中跟父母焦虑地倾诉,父母劝他说不要心急,会帮他找补习老师。期末考试前,出现失眠症状,寒假期间,孩子要求父母带他看医生,父母带他去看了中医,医生给开了药,同时建议家长找心理咨询师。家长认为孩子只是还不适应高中生活,没什么大问题,孩子继续上了不到一学期课,问题更加严重,到医院诊断为焦虑症,住院治疗后,有所好转,父母担心孩子功课落下太多,给孩子报了封闭式辅导班,导致孩子心理问题越发严重,休学在家一年多、期间与父母时有冲突。父母开始找心理咨询师,希望咨询师能让孩子尽快复学。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看出父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孩子了解的不够,只为孩子的成绩骄傲,却没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二是在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父母有忽略问题的倾向, 不认为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没能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三是父母明显缺乏耐心,在孩子已休学一年多,每天服药的情况下,却希望咨询师能尽快解决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尽快复学。却没意识孩子目前的情况,需要父母全然地陪伴和陪护,和孩子一起承受痛苦、渡过难关,通过与孩子建立更为深厚的情感链接,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力量。
为人父母者,面对孩子的问题,从学会推迟满足感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