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世了,去年刚获“杰青”资助
2021年4月8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赵勇教授因病逝世,享年45岁。赵勇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这是短短一个月里,逝世的第三位“杰青”!
2012年初,赵勇曾接受采访说,2011年4月,自己突然接到了时任中大校长许宁生的电话,一番长谈后,决定接受中大的聘请:“当初,吸引我来中大的,一是学校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既严谨又宽松的学术氛围。”
考察通过之后,校长还特别嘱咐自己,不着急出成果,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慢慢做研究。入职中大之后,他感慨道:“这里有我们青年学者更看重的成长空间和氛围。”
在美国时,赵勇对细胞的衰老机制、癌细胞的生成以及肿瘤治疗就有广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Molecular Cel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回国后,赵勇很快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并在中山大学带领课题组持续取得突破。
连续多位杰青去世,科研人员压力大
一个月前,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于2021年3月12日不幸去世,享年42岁!
另一位是知名果树学者,山东农大副校长、国家杰青郝玉金教授2021年3月15日18时45分去世,享年51岁!超负荷工作,加班时间长、休息、锻炼时间少是造成科研人人员身体状况差的一大诱因。中国科协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同行竞争、经费管理体制与薪酬体制是当前压在科研人员肩上的三座大山,光是温饱问题,他们就已经拼劲全力。 在国外,薪酬体系上对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是有保证的,所以国外很多科研人员基于自己的兴趣追求科学前沿。而在我国学术界现有的人才评价体系之下,社会和管理层对科研人员赋予的角色很多,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全能型的‘铁人十项’选手。但由于要求相对分散,科研人员有限的精力下很难面面俱到。
在中科院副研究员王硕看来,“其实每个行业都有竞争压力,所以问题的根源还在于科研体制与管理方式。科研管理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对科研发展的影响。同时引进国外的学术休假制度,充分给予科研学者一个宽松、缓解压力的环境。”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请各位在繁忙和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来歇一歇,注意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