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认知,提高认知高度
人生一世,就像剥洋葱,需有一个去伪成真的过程。从对细节的觉察到对整体的觉悟,从点点滴滴的渐悟到醍醐灌顶的顿悟,需上下求索,慢慢修行。从觉察到觉悟,从渐悟到顿悟,心眼决定了双眼,以何眼观世界,观何种世界。
从符合人性的角度表达
走进心时代父母以来,从最初无知者无畏的被动学习,到凭心而论的偏差教养方式的觉察,从自我成长的觉悟到教化误导的无意伤害的渐悟,经由院长的再次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得引导,波涛汹涌的思绪在过往的岁月长河里回荡,在理想与现实中来回穿梭,再次觉察到自己的内心,看见孩子,照见自己的我顿悟到了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为是多么的符合人性,而我却无视了规则,任性地坚守着潜意识里想要改变对方的执念,试图说服孩子放弃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了。
透过自己,理解孩子的痛苦
想想自己当初的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想用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多的东西,还想要最好的结果”的心态呢?
当初,自己不也是凡事要弄个明白,只热衷于理论,想不通就不想实操吗?这和孩子的搞不清楚缘由就不想行动的做派有何区别?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理解了自己“做不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听话照做”的行为;也接纳了自己“因达不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所以就总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不完美;更满足于自己“没了内耗,也很少对孩子干扰”的改变。而今,再次听院长的系统课,加上王永春老师那句响彻心扉的警醒“你有想的权利,没有干涉的权利;有提建议的权利,没有做选择的权利”,我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庆幸自己没有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庆幸自己选择了浸泡式学习。
看见孩子,观照内心
昨天的授课,依然带给我很多触动。就拿《游泳案例》来说吧,孩子面对难题时,就形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站在了深水池边。这时,无论别人陪你一起跳,还是示范给你看,亦或是鼓励、说教,这些对你而言都不起作用,因为你怕被淹,没有跳了不会受伤的体验,更没有跳下去真的可以游到了对岸的成功体验,所以你没有跳下去的勇气。
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与其说没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决心去“恋”,倒不如说还没有开始去“谈”的勇气,而父母却在翘首以盼、急不可耐的等他“爱”上。所以说,厌学的孩子,厌的不是“学”,而是父母。也不是父母一给他谈学习就鸡飞狗跳,而是你和他谈什么都不会顺畅。因为他(她)知道,你不懂他,给你聊天多半会把天聊死,给你聊天大都鸡同鸭讲,沟而不通。他(她)在你那里得不到具体的支持,甚至还会被唠叨、贬低嘲讽。
高人指点,重建认知
为什么我们做的了职场精英,却总是在孩子那输于表达?读得懂难搞的客户,却读不懂亲生的娃?因为情。情一动心就痛,心一痛就会触动到内在小孩,在问题的当下,期望与现实落差不约而至,受伤的童年心灵驾驭不住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冲突,很容易情绪失控致使矛盾激化,加上没共同语言的桥梁支撑,又乏于“立足起心动念,做好定海神针,掌控事不掌控人,合理发泄情绪做孩子情绪榜样”的科学教育方法,最终让“为你好”的初心适得其反。
而院长有流程、有远见、有温度的沟通不仅深入人心,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做足了功课:“乖乖,不是这道题难(很多事是很难完成的,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压倒,给孩子心里种下心锚),也不是你笨(别轻易否定自己),你现在之所以在这哼哼唧唧的,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帮助孩子梳理情绪,认清问题真相)。如果你愿意(意愿培养,不求不助。愿意,我就帮你;不愿意,你就在这个情绪里呆一会。主动求助才会感恩,才会珍惜。互帮互助,人才不至于冷漠,这无形中又培养了孩子心疼父母的品质、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咱爷俩一起研究研究(协同成长,共同面对。无论你何时转身,父母都在你身后),看看这道题到底该怎么解决(与孩子为伍,把问题干掉,寻求成功的更多可能性。如此,让孩子慢慢习得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需要爱与智慧,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抓大放小,通心是关键,话说完要确认,信息需对称,别在那唱独角戏。聊天难以为继时,积极暂停,等待下次教育时机的到来,不能智慧不够脾气来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