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读书笔记

2018-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何泉_1ec8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我们应当从语言过程的角度来把握教学活动。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之基础的过程。

二、对话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将教学主要理解为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是研究教学现象之本质的一个前提。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对教学语言具有影响作用的文本主要有:

1.课程改革刚要

2.学科课程标准

3.教学指导书

4.提供教学科学领域与文化领域的文本

5.专业文本

6.视听文本

7.教学设计文本

8.教师准备的提问与问题设定之类的教师的语言行为。

9.学生作业、考察报告之类的学生预先准备的语言行为

10.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操作

11.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操作

12.教学结束后所产生的文本。教学记录。

“教材”是教师在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从文化素养引出的核心知识与核心知识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基础学校在考虑学科设置之前必须就“核心知识”做出界定。包括生命周期、符号使用、集体成员、时空意识、审美反应、天人相依、生产消费、高尚生存。

教育学的加工包含了文化内容、教育内容和教材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教材不是单纯的知识点。具有两种基本特质,即典型性和具体性。

典型性是指教材必须是学科内容的全面、稳定、系列、准确的载体。

具体性是指教材必须确凿、具体、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智力活动。

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教与学的关系是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它是通过教学的风格加以贯彻和达成的。权威是通过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

教学论三段论:

1.教师指导作用的原理、

2.学生自主性原理、

3.二者的地位是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这种矛盾关系可以被分析和把握,它是不断生产、否定、再生产的。

教学的辩证法是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

新型的教学规范应该具有丰富性、回归性、相关性和严谨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