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这本书很好读,思路清晰。他首先分析了现代人类赋予自身的意义,然后又逐个分析这些意义存在的基础,进而推导出对未来的一种猜想——所有的意义终将烟消云散,数据将成世界的主宰。有些推导的必然性值得反复品味,反正仅凭一次阅读,我也没有想明白。其中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向,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这里随便举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未来简史》说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这与司马光的“以史为鉴”有些不同。“以史为鉴”是把历史当作一种指导,让我们免于踩坑或者看到机会。比如知道“双十一”的历史,你知道初期商家为了讲故事、造节日,确实下了本,当全民培养起“双十一血拼”的习惯以后,降价、打折就成了传说,这种好事是很难抢到的,知道这个可以指导你以后双十一前天晚上不必再痴痴守夜。而《简史》的观念则是通过长焦镜头看待这段历史,让你知道“双十一”、“情人节”、“钻石”、“名牌”……这些都只是人造故事而已,当你对一件事情痴迷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深陷到了某个人造故事里。这类故事如“文革”、如“纳粹”一样,经历也许不用太久的时间洗礼,就会变得非常可笑。那么我该如何选择,还对对它那么痴迷吗?
《未来简史》说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我们每个人,每分每秒都活在这张网里。有的时候这张网就是你的牢笼,有的时候你又要依靠这张网给你赋能。比如你的工作、你的职位、你的家庭、你的银行账户等等。
《未来简史》说人只是肉做的计算机而已,其内部运行的是生化算法。你感觉到疼是因为大脑回路的开合,你感觉到开心是因为大脑回路的开合,你想吃饭是因为大脑回路的开合,你选择特朗普当总统依然是因为大脑回路的开合。所谓的“主观意识”不存在,“你以为”不过是当下科技还未触达的某个大脑回路的开合。这与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去甚远,“一切社会关系”只不过是数据。把人的本质说成“在其肉体之上一切算法的总和”倒更贴切《未来简史》的观点。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真地细思极恐了。幸福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如果是朝着算法越来越有效率演进,那么当机器比肉体运算更快更有效率,那块肉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读了《未来简史》之后,感觉内心更加荒凉了。小的时候正月十五之前集市、商店都不开张,所有人都会“慌年”,赶在过年之前储备足够多吃的,妈妈会在头一天晚上给我赶做好新衣服,全家围在一起看春晚。到了公元2017年的今天,过年超市、饭店不打烊,需要什么随时去;一年四季需要添衣服了都懒得出门,点点手机就给你送到家;美剧、大片、赛事每天不断,“晚会”已经成了上一个世纪的词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效率,也越来越平淡——人类正放弃意义而换取力量——这也是《未来简史》中提到的“现代性”契约。
好不希望这个预言是真的,但它貌似就在一点一点地发生。我和父母一起经历过那些意义,好歹一些语言、行为还能心领神会。
不过也有好消息——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未来我要努力给自己的生活营造出意义,给自己也给我的家人。因为过往的幸福感来自意义,来自故事。虽然这个想法远没有达到挣脱桎梏的境界,但我认为能够看到历史,能够理解未来的发展脉络,至少就已经不是梦中人,能让自己思考如何打破桎梏,这是读《未来简史》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