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兴衰中的得与失
张宏杰
1.世界文明
起源
(地理)大河流域-(经济)灌溉农业-(文化)文明形成
最古老: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3500年前后
条件最好:黄河流域
分野
西方-海上贸易-宗教崇拜-契约自治-经济动力-表音文字记账-青铜器打仗生产
中国-定居农业-祖先崇拜-血缘独裁-政治先导-表意文字占卜-青铜器祭祀
互动
外界刺激-交流互动-文明进步
六畜之中猪、狗、鸡,是中国的土产,其他马、牛、羊,青铜、马车、天文学知识,都是从中亚传进来的。
评价
地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欧洲国家;第二类,是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英国前殖民地,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第三类,是中华文化圈的成员,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
文化:能够激发社会进步的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教文化,另一种是儒家文化。
1. 清教文化:主张信徒必须在尘世生活中恪尽职守,把在尘世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看作被“上帝选择”的证明。推崇勤勉的品质,认为饥饿和贫困是上帝对懒惰者的无情惩罚。
2. 儒家文化:更为入世,它不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刚健进取的奋斗精神,与清教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事实上,如今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正在生动地向世界展示华人强大的竞争能力。在硅谷打工的华人,如果3年还没有升职,就会感觉不满。而印裔工程师30年不升职,仍然心平气和。
2.中国历史是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
周秦之变
1. 父高于君变成了君高于父
2. 仁义的贵族气质消失
3. 孔子述而不作,因为他的主张就是全面回到过去,因此不需要创新。儒家这一学派真正的始祖并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孔子自己也说,周公就是他心目中神一样的存在
民族融合
三次分合
1. 春秋战国,西北秦
2. 五代十国,北部匈奴羯氐羌
3. 宋辽金元,东北女真
特点
1. 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呈顺时针方位的规律
2. 汉化或民族融合越深统治越稳定持久
循环性崩溃
高度集权-过度剥削-农民起义-大乱破坏旧的社会秩序-大治重建-高度集权……
近代巨变
1. 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
2. 中国从秦到清的历史表现为强烈的路径依赖。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着一种轨迹运动,逆转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3.世界各国的交错与撞击
契约与法治精神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体现
契约:几百年过后,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都是发达国家。借的力量其实比抢的力量强大,或者说契约的力量大于枪杆子的力量。
法治:天底下的事总是这样的,关乎你的事,如果让你参与,那么做错了你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你自己也参与决策了。但是如果不让你参与,无论结果如何,你总可能会挑剔。
政治:自治城市-市政会-国王有所有权-内阁大臣是职业经理人-首相是总经理
有钱却讨厌束缚的城市商人,和有特权却缺钱的地方贵族,如同螺丝和螺母,一拍即合,于是城市居民们联合起来,付给贵族一笔钱,像购买货物一样,从贵族手中买到了城市若干年的“自治权”
经济:股份公司-董事会
1. 工业革命:因为机器是用钢铁制造的,所以工业革命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人力成本比较高,另一个是有着丰富煤炭资源,能够支持铁矿冶炼业。工业革命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提高私人收益率的结果,从而导致人们致力于发展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产过程。
2. 殖民扩张:马克思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日本
商人比由政府征收企业和课以重税的中国商人、农民具有更大的安定感,其结果培植了日本商人和富裕农民今天所谓的企业精神。他们肯于为产业和商业进行长期投资,反之中国商人和农民则醉心于通过高利贷和单纯的商业交易,取得短期的利润,同时大多把剩余利润用来购买土地,认为这才是唯一安全的长期投资方法。这一点和欧洲很像,政府权力的涣散是欧洲商业精神生长的前提条件之一。
西班牙
海外开拓基本是以皇权和国家利益为驱动力;军事征服在先,随后的经济利益只是战利品
荷兰
专注商业,对政治结构的探索不够。荷兰人不愿意费心费力管理国家,他们只想专心做生意,因此,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最终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不过不久之后,精明的荷兰商人们很快发现,英国女王收取的保护费实际上比西班牙国王还要高。他们只好结束了与英女王的协议,无奈地自己领导自己
英国
以商业利润为动力驱动;商业活动在先,军事力量为经济利益服务,政府把垄断权交给东印度公司,公司则承担风险并将部分利益上缴政府,以换取许可延期。相对于松散的荷兰和集权的西班牙,英国在专治与自治中寻找到了平衡点
美国
一个村镇的扩大版。托克维尔说:“在我们法国,是中央政府把它的官员借给了村镇;而在美国,则是乡镇把它的官员借给了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