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13年——贤人子臧

鲁成公13年,除了麻隧之战这件重大的史实外,有个贤人也值得书写一番。他就是可以与吴国贤人季札媲美的曹国公子欣时。
曹国公子欣时(一名喜时),字子臧,乃是曹宣公第三子。其上尚有太子和公子负刍,其下有弟弟公子首。
上文说到,鲁成公13年,也就是公元前578年,晋国联合包括曹国在内的八国共同讨伐秦国,在麻隧之战中大败秦国。曹宣公庐亲自参加了这次战争,但不幸的是,正当联军取得大捷时,曹宣公却病死在了军中。
消息传到曹国,举国悲痛。大夫们商议决定,由公子负刍守国,公子欣时迎回宣公之尸,在举行完丧葬仪式后由太子即位为君。
公子欣时,也就是子臧领命而去。经长途跋涉,将曹宣公之尸运回国内。经过一番必要的仪式后,曹宣公遗体将于冬天安葬。
国人相随
可是早就对君位虎视眈眈的公子负刍等不及了, 还在丧礼之中时就将太子残忍杀害,自立为君,史称曹成公。
消息传来,各诸侯国君对于这位新上任的曹成公非常不耻,深感愤怒,纷纷请求盟主晋厉公对曹国进行讨伐。晋厉公刚刚经过一场大战,急需休整,表示等到来年再说吧。
这年冬天,曹国安葬了曹宣公。子臧深知哥哥君位来得不光彩,同时他也知道,论在国内的人望,哥哥负刍绝对比不上自己。如果自己留在国内,对哥哥执政将是个很大的威胁。他可不像哥哥对于君位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想安分守己而已,当然他也不想有朝一日被哥哥暗杀。所以子臧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逃亡他国。
不想,子臧前脚尚未出国都,后脚竟有很多人拖家带口地要跟他一起逃亡!这情形是否像极了三国时期新野百姓跟随刘备流亡呢?这下子臧想逃亡也不可能了!
哥哥曹成公眼看自己的子民都要随子臧而去,自己这个国君岂非成了光杆司令?他内心恐惧到了极点,只好亲自来到子臧身边向他请罪,希望子臧留在国内不要逃亡。
如果换了另外一个公子,或许此时正是个狮子大开口的机会,不说把国君之位让他,起码也得给自己很多城邑吧!但子臧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但同意了曹成公请求不再逃亡,而且把成公封给自己的城邑全部还给了他。
成全哥哥
虽然子臧对于曹成公杀兄上位的做法也深感不耻,但既成事实无法更改,曹成公毕竟是自己的哥哥,所以他内心里还是认同了这位君主,只是不想跟他一起共事而已。
但是有人还是记着曹成公这件恶行。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76年,晋厉公召集鲁卫曹宋齐邾等国在戚地会盟,这次会盟的目的就是宣布曹成公恶行,并当场将曹成公逮捕,关押到了京师,这一关就是一年多!恐怕关押期间,曹成公没有一天不在后悔自己的恶行吧。
国不可一日无主。由于子臧令名早已在外,连周天子也知道,各诸侯国君纷纷劝子臧进见天子,让天子册封他为曹国国君。可子臧婉拒了,他认为自己的品德还达不到做国君的标准。为防后患,他干脆逃亡到了宋国。
此时曹国处于无君状态,盟主晋国似乎对此又不闻不问,曹国大夫们很着急。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5年,大夫们向晋厉公求情,请求放回他们的国君,可晋厉公根本不予理睬。过了几个月,大夫们再次向晋厉公求情,这次晋厉公还是没直接答应放人,不过他派人到宋国对子臧说:“现在贵国群龙无首,但你又不愿做国君。如果你不想看到曹国一直这么混乱下去的话,那就请你回国吧,只要你回国,我就把贵国国君送还给你们。”
大夫们两次求情都没求来国君,可是晋厉公这句话却马上收到了奇效,随着子臧返国,晋厉公遵守诺言,很快将曹成公送回了曹国。
或许是内心恐惧,也或许是被子臧感化,此后的曹成公在内规规矩矩做好君主,在外一心一意服从晋国,享国23年后去世。
而子臧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所有封邑全部还给国家,从此自食其力,终身不再出仕。
这就是春秋君子的风采。与坚守做人道德相比,君位算得了什么,名利又算得了什么!我们现在说人心不古,这绝不是什么空话。对照这些先秦君子,我们是否确实感到了巨大差距?
贤哉子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