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湖北省散文

农耕生产的美好正在渐行渐远

2018-07-01  本文已影响91人  霍永思

                                        1

小的时候,也是这个初夏时节,快到了放暑假的日子,我们还在炎热的教室里上课,时常会听到从窗户外传来一阵阵的牛拉石磙吱嘎吱嘎的声音。原来学校旁边有条河,农民伯伯在河对面开阔的地上平整谷场,即将收割的稻谷都会被运到这里来,然后用脱谷机脱谷。脱谷机作业及稻谷储存不仅需要一定的面积,还需要平整的地面作为保证,因此才有了这牛拉石碾的场景。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这样的谷场,除了脱谷和作为谷仓以外,还可以用来晾晒稻谷。脱谷后的稻草也会在这里堆成草垛,留着以后当柴烧。

谷场平整后,全部连成一体,就成了我们玩乐的乐园。我们就时常在这超千平方的大广场上嬉戏打闹,你追我赶,一起做游戏。所以上课的时候,当我听到这吱嘎吱嘎的声音后,心里就盼着快点放学,放学后就可以到那里疯玩了。一想到暑假来临后就可以天天跑到那里去玩了,上课的心情全然不在。

可是能让我们尽情玩乐的时间并不充足,我们都讨厌这稻谷怎么生长得这么快。还没有玩尽兴,这一船一船的稻谷就被拉到谷场旁边的河边,成一字排开。接着一家老小齐上阵,将捆成扎的稻谷一扎一扎地提到自家的谷场,堆成谷垛。一时间船上、谷场都热闹不已,每家每户全体出动帮忙将船上的稻谷运送到谷场。不到一两个钟的功夫,整船的稻谷就在谷场上堆成了形状高矮不一的谷垛。先前光秃秃的谷场一下子变成了布满谷垛的粮仓。虽然不方便我们打闹追逐,但对于我们而言,此玩法不通总会有新的玩法:众多形状不同高度不一的谷垛将整个谷场装扮成了一个大的迷宫,正好成了我们捉迷藏的最佳之地。

第二天,如果天气好,或者说只要不下雨,稻谷就要被脱谷。由于脱谷机数量有限(我们这个村民小组有四十多户居民,就只有两台脱谷机),如果村民的稻谷在同一时间收割并入场脱谷的话,那肯定是不够用的。可是,多年的邻里之情以及宗亲之间的谦让自然会处理好这个问题:早一天迟一天脱谷也没什么,多半顺其自然了,到谁就谁了,或者错过脱谷高峰期,晚收稻谷几天都可以。

整个脱谷的分工是这样的:投谷1人,排谷穗1人,解稻谷捆扎带2-3人,杈稻草捆扎成草垛1人,这是脱谷分工最合理的安排。有时候,人员不够,3个人4个人就开始脱谷了,可能脱谷的效率就没那么高了。而人多,就快一点,效率也高一点。

柴油机开动以后,带着脱谷机转动,脱谷机内部的齿轮将稻谷的谷子和稻草分离,谷子掉落到脱谷机下端的3个连在一起的滚轴,经滚轴的高速转动,将谷粒飞射出去,大概要射到离脱谷机3-5m远的地方。这个地方会提前用胶布垫着,以保证谷子的干净。

如果谷场上两台脱谷机同时作业,那机器的轰鸣声就格外响亮了,从村头响彻到村尾,整个谷场就热闹非凡了。有些时候,为了错开使用脱谷机的高峰期,乡亲们就选择晚上脱谷,拉起线接上电灯开始生产,脱谷机的声音响彻夜空,打破了乡村以往夜的宁静。

在全家老小齐上阵的气氛下,我也帮忙脱谷,先前做的是解稻谷的捆扎带,后来大了一些,他们就让我排谷穗。将解开后的稻谷分散开来,方便投谷的人将细粒稻谷送入脱谷机,如果一次性送入大把的稻谷进入脱谷机,可能导致稻谷脱不干净,造成损失。排谷穗这个位置,离脱谷机的入谷口还有些距离,但那时候的我心里还是很害怕,害怕自己的手会被卷进脱谷机的齿轮里面去,可能是那时候年幼的胆小怕事在作祟吧。

近二十年都没听到老式脱谷机的轰鸣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收割机。眼前机械化作业一片繁忙代替了以前人工作业热闹繁忙的场景,工业革命带来效率和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带走了乡村传统农耕文化以及基于此的农作方式和乡土气息。

如今,这轰鸣声已经被谷场茂密的树林和杂乱的野草所掩盖,被成群结队的野鸟和家禽发出的声音所淹没,被逝去的二十年的光阴所带走。这谷场大部分地方已经荒芜下来了,一小部分地方还成了乡亲们种植蔬菜、甘蔗或芝麻麦子的菜地,我二十年前的青春岁月和光阴故事也都被埋藏在这里了。

等我上了中学之后,这轰鸣声就慢慢离我远去。记得以前稻谷到夏季中旬的时候就要收了,正是我暑假玩得得意忘形之时。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中稻改晚稻了,等到9月份上学的时候,稻谷才刚刚开始收割。

                                        2

此后,每年上学之前,我都要帮家里将稻谷收割完以后再去上学。那时候,父亲在船头撑着木船,母亲安静地坐在船中,而我则坐在船尾,赤着脚放在水里不停地拍打着行船的水花,享受河水的冰凉。

我们划过近2公里的水路,来到了自家的田地里。前几天被他们收割好的稻谷,静静地躺在收割后的茎秆上、田埂上,等着被收回谷场。

下船后,我们开始捆扎稻谷。母亲负责打用来捆扎稻谷的稻穗绳,我只负责抱稻谷到稻穗绳上,差不多的时候就让母亲来扎紧绳子。父亲专门负责将扎好的稻捆用冲担挑到船上。

过了没多久,我想了想,觉得这样作业效率很低,于是我就让母亲教我打稻穗绳和扎紧绳子的方法。之后,我开始自己单独打稻穗绳,抱满稻谷后,再把绳子扎紧。完了一个又一个,不仅作业更快,而且比之前简单地抱稻谷更有自豪感,哪里知道这就是大人们所谓的成就感。

不知不觉上半天过去了,中午我们一边吃早晨从家里带来午饭,一边休息。席间谈笑风生话家常,在这广漠的田野上感受别样的野趣。而且,不远处还有很多这样三三两两的乡民都在做同一件事,如若从天空俯瞰,一定是一幅温馨的田野野餐画。

多年前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如今看来都弥足珍贵。珍贵之处是再也回不去了,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场景了。如今只有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野上来回驰骋,还有机器混杂的轰鸣声,此轰鸣声非彼轰鸣声。收割机连割带收先进的生产力,外加脱谷一条龙式的作业,让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显得那么落后和苍白无力。

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升,遥想文革时期人民集体生产,敢于规模种植造亩产达千斤以上的梦,如今他们的梦想在五十年后终于变成现实了。可是我仍然感到遗憾:工业文明的发展摧毁了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

那个养我培育我的农耕文化,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心灵深处扎根发芽,茁壮地成长。工业文明摧毁了家乡传统的农耕方式,却永远也抹杀不了我内心的这颗农耕文化的种子,我要让它不断地长大,不停地传承下去。我爱家乡传统的农耕文化,爱这种热闹接地气的生产方式,爱这种互帮互助、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邻里文化。可是,如今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3

除了收割以外,下一个要被替代的农耕方式当属播种插秧,其实目前县内已经有其他地方人工插秧被机械替代了,未来几年家乡肯定也会用上插秧机。工业规模化之敌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怀念那碧波荡漾的水田,怀念几十个乡亲一字排开,步调一致,在广阔的水田里上演插秧大戏。他们的前面是整齐划一,一撮撮迎风招摇的秧苗;他们的后面碧波的空白水田等着他们把秧苗插上。无边无际修整好的水田里,像平原上的海子一般,令人无尽地遐想。

可是,田里的青蛙小虫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不停地唱着它们自己的歌,为作业的乡亲们伴奏。还别说,插秧的人们一步一步,扭动着,整齐地向后退,不正像众人在大地上跳一曲整齐的华尔兹吗?如果再有乡村文化传承人来几声插秧民歌“啰啰咚”的呐喊,那整个田园就真的上演着一曲农忙时节的交响乐,场面何其壮观啊!

插秧的人们中,也不乏有高手存在,他们一秒一撮,步调飞速,凸显在队伍里面。可是再快的速度比不过插秧机的速度。那个有说有笑、有唱有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前有绿意昂扬、后有丰收在望的场景和期盼已一去不复返了。

部分当代农民和后继的新式农民再也看不到这种千百人同时作业的壮观场景了,再也感受不到“面朝黄土,背朝天”顶天立地的气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责任当担,是一种天地情怀,更是一种对家园土地依恋的情结。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号角声响起,这种情怀已逐渐远去,这是科技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50年前就有规模化种植豪情壮志的声响,如今50年过去了,如果还不能实现就代表现代文明停滞不前。个人对传统文化怀念的满腔热血阻挡不了文明的进程,若非得要感受这种情怀,恐怕只能到博物馆去体验了。

我很幸运,在少年时期就亲身感受到这种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农耕生产文化,并顺势将它铭刻在内心深处,让它成为不断激励我的精神源动力。我要感谢这片生我养我陪我成长的大地,感谢赐我农耕文化的乡亲们、父母以及乡村的一切。我深爱着这片充满浓厚乡土气息富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土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