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遇到困惑后你是如何学会自愈的?
某一天,在头条上收到邀请回答:如何拯救一个过度自卑的男生?
我在想,一个自卑的男生定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他或许由于自卑变得懦弱,懦弱又使自己变得敏感,而敏感又使自己变得不合群,不合群又使自己陷入孤独,成了一种“死循环”,从而在这种“死循环”中怀疑生命又有何意义的念想。
我的天啦,简直太可怕了!
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活动中到底有多少类似的人求助?
生命个体成长的道路上,到底有多少人陷入迷惘和痛苦的挣扎中度日如年?
没有统计数据可查,我找不到答案,也无法系统地用心理学深层次的东西来完成这道命题,
令人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不过,或许能从最近在拜读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海洋里找到答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二、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遇到挫折和痛苦最好的良药,学会医者自医,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的生活。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对于痛苦的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如:有口吃的人;断了一节手指头的人。
把这种“不幸”,“忘我”地填充在生活地每一个角落,不让一缕阳光照进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湿地心”将自己紧紧包裹着,生怕一不小心让别人见到缺陷后奚落自己、远离自己。
记得我在央企时的一位同事。
说话结巴,也叫“口吃”,同事都叫他“磕巴”。
但是他从来都没觉得自己“口吃”是个缺陷。
如果有人取笑他,他会自嘲说:“口吃”怎么啦?我不是照样娶了个漂亮的老婆吗?我老婆就喜欢我“口吃”的样子,羡慕吧?
甚至他将自己这“口吃”的缺陷,玩得“炉火纯青”。
在工作当中因为他这种先天的不足,领导都会“网开一面”,同事之间玩笑归玩笑,但都不会和他计较与争宠,加上自己的努力和情商,某一天当上了科级干部,管理着一群技术工人。
还记得某年某天。
我和一个比较投缘的同事去饭店吃饭,突然发现新大陆似的:你怎么右手食指少了一节?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没听说过?
你没发现我都是用左手吃饭吗?没事,只是多年前的工伤,他很不屑地说。
当时我和他认识有七八年了,一直都没发现右手食指有问题,原来是他对人生积极的态度掩盖了我没发现的事实。
这也证明这位同事的心态还是挺敞亮的。
他还说当时出事的时候还没娶媳妇呢。他从没有因为自己右手食指有问题而自暴自弃,也从没有因为自己右手食指的问题而放弃自己追求幸福,反而坚定地认为左手也可以吃饭,右手有残缺也不耽误经商也不耽误结婚的人生信条。
容纳和接受生活中不为意志所转移的那些不完美,心理不残缺,生活便会过得通透。
缺陷不是自己的替罪羊。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症患者。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
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从心理学《心流》认识到到: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动物的技巧总是能配合实际的需要,因为它们的心灵只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与它们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动物中除了人以外,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沮丧和绝望,只要没有外来的冲突干扰,它们就能保持和谐,体验到人类称为心流的那种圆满。”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感知和摄取更多的信息。
人类有一个超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需要秩序,其无序时人们会焦虑、烦躁。生理欲望需要满足。但无论欲望满足上欠缺、适当还是过度,都与意识系统中的秩序较少关联。而“好的生存状态”,就是幸福的意思,“好的生存状态”要兼括生理满足与精神系统中的秩序。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的状态。
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或事情,使自己达到“心流”地圆满,这或许就是逐渐走出心理缺陷地阴影,踏上心灵成长之路。
“心流”作者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体验“心流”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全神贯注,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忘我的状态。
一位攀岩选手对攀岩运动感慨道:“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过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米哈里的实验证明,全神贯注地投入某件事却能减轻了脑力负担。
心流较强的那组人能关闭其他资讯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
也就是说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的人,有能力对外来刺激进行筛选,只注意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
虽然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旁。
米哈里称这种现象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暂且说心理有缺陷的人,不凡选择你能全身心投入的某种活动,这或许将“茅塞顿开”,能找到乐趣,打开通往心境的管道,让自己内心秩序回归正常轨道,迎接那道光,全面盛开。
每个生命都是个体存在,所有的人生目标、经验不能复制或重复使用。
遵循内心的声音,遇到困惑先学会自愈,追溯情绪的根源与归因,从而获得内心秩序和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