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养猪怎么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规模养猪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五
曾庆元 2022.8.29摘自本人RUC论文
我国生猪存栏量在全球占比超过50%,非洲猪瘟前年出栏肥猪7亿头,同时猪肉也是中国消费者主要肉食来源,随着我国5G时代的率先到来,智能养猪、无人育肥猪场已经不再遥远而是近在咫尺,人工智能技术势必深刻改变传统养猪业。,我国农牧行业理应在全球率先建设和推广人工智能标准化猪场,未来像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和中国高铁一样成为国家的又一典型标签,我们要抓住时代的风口机遇实现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和弯道超越。结合多年来的行业严格实证,我现就人工智能技术促进规模养猪经济效益提升方面提出五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速建设适配我国不同主要猪种、不同区域环境的标杆智能猪场
我国国土疆域辽阔,南北差异大,生猪品种众多,国际上主流品种的猪种都有,还有本土民猪。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建设不同猪种、不同区域、不同猪舍结构和饲养模式的样板智能猪场,就像华大基因建立国人的基因库、中国农科院储备作物原种一样,我们需要尽快把各种主要的算法模型建立起来并达到可以市场化的稳定成熟度,这些都是长期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但其实施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积极打通未来智能猪场的全要素、全链条并形成可落地标准,迎接智能养殖浪潮的到来
对一个智能猪场进行解析,可以从母猪育种繁育、生物遗传一直推进到精准饲喂、生产管理、屠宰加工、物流流通和终端猪肉消费,中间还关联着饲料、兽药疫苗、动保添加剂、养殖设备、环控环保、人力等诸多要素。如果加上猪场的4G、5G通讯,就更为立体综合。当前我们亟需把各环节打通,开放接口,统一协议标准,尽快制定出来团体标准,进而形成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一旦因为重大疫情控制或者行业快发变化发展所需,必须要快速普及智能化猪场的时候,我们可以快速按照样板猪场进行复制推广,并按照标准监督实施。
(三)尽早形成全行业生猪智能生态圈、规划建设生猪大数据中心,成立“生猪数据银联”
如前所述,生猪产业巨大,智能化养猪不是一家企业、一家机构或一些技术专家可以推进的,我们需要上中下游产业链众多的企业和从业者、需要产学研政府环环相扣共同努力,而且要同一频率、共同步骤进行才能有成效。所以我们要通过生猪智能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技术上比较突出的高科技企业,以生物芯片、智能物联、金融加持、交易贸易等不同维度进行穿针引线,进行强连接,尽早打通形成我们行业的生猪智能生态圈。
生猪大数据中心意义重大,产业商业价值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每年7亿只猪的巨大体量和刚性的消费需求。如果说因为十几亿人的需求造就了今天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那么每年几亿头猪的需求一定能造就农牧业的优秀独角兽企业和物联网巨头企业。而且生猪大数据中心事关重大,关系到国家和产业安全,关系到证券投资、期货贸易和国家的消费安全。当前温氏、牧原、新希望六和、正大集团等规模养猪企业体量越来越来,未来规模养猪整体占有比例会快速升高,就像当前金融行业的工商、建设、农业、交通四大国有银行一样,我们也要规划成立我们的“生猪数据银联”,以创新的机制和平台设计完成此举,必将对行业发展造成正面积极的影响。
(四)出台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育种、5G远程诊病等先进技术在畜牧业应用的配套鼓励政策,孵化和扶持高科技独角兽创业公司
未来智能畜牧行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知识产权和专利的斗争,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都是开源的、全世界可以共享的,但是在畜牧行业的具体场景的落地应用却需要原创技术,需要强大、高学历、高水平的技术攻关团队鏖战较长一段时间进行技术攻关、研发模型、猪场验证和产品化工业化,资金投入巨大。生物育种和作物种子培育一样也是一场高水平的角逐,而且是需要时间成本的,现在人工智能是我国生物育种实现弯道超越、后来赶超的最好时机。
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应立即出台配套政策,鼓励、扶持和孵化这类公司的快速成长,支持他们开放产品推向市场,并在类似科创板上市,通过项目补贴、资金返还的方式积极鼓励他们去申请专利、技术成果鉴定和转化。可以把养猪的农牧企业和高科技的人工智能公司进行“结对子”、“搭班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更快的建设处不同类型的智能样板猪场,为行业发展提供最佳实践。
(五)亟需培养人工智能、IT和畜牧行业三层基因的复合人才和跨界团队
智能猪场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业态。传统猪场主要需要的是畜牧行业人才,但未来智能猪场却是需要既精通畜牧行业的场景、又具备IT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又有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知识储备。
当前我们的农业高校和畜牧行业职业院校都是单一培养模式,我们的农业主管部门要发动畜牧企业充分参与,搭建新形势的下的培训平台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设农业院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化系和大数据专业等,为行业进入智能大发展阶段积极储备人才。院校和养猪龙头企业、高科技初创优秀企业建立校企新人才培养基地,训战结合,制定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农广校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出来鼓励政策促进此类人才的快速壮大,发放职业认证证书;政府有关部门拥有此类人才的公司要有补贴措施,对高水平的归国专家、博士和硕士发放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