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孙子每天电话热聊不止,引“尬聊”爸妈羡慕,奥秘在哪?
在北京带孙四年的大表姐回来一个多月了,今晚约好到她家吃饭。
刚刚落座,座机响了,大表姐几乎是扑过去一把抓起了话筒,刚才的稳健沉静,立刻换成了女孩般的甜美:“申申啊!宝贝你好。”然后冲我们歉意一笑。我们示意表姐不要管我们,继续。
就见表姐切换成幼儿园小女孩的表情语调,跟远在北京的孙子热聊起来。
整个过程将近半小时,表姐的话不多,主要反复表达三个意思。
“是吗?”、“真的吗?”、“还真是呢!”、“哎呀妈,可真是的!”。简单概括就是“yes”,认同对方。
“真厉害!”、“这个也会呀!”、“这个谁教的你呀!”。归结一句,对孩子的行为点赞。
“我能跟你一起玩吗?”、“有我的秘密武器吗?”、“你的作品能送给我吗?”。归结起来,密切参与,打成一片。
我试探着问:“孩子几乎有一多半时间疯言疯语,说自己是变形金刚,是超级飞侠,也不背诗唱歌,你这个教育专家怎么也不教他一下。”
大表姐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快乐不是吃得营养,玩得高档,读贵族园校,而是被家长充分地看到并且积极回应。”
此话大有玄机!我从中悟到了久寻不到的亲子沟通秘笈:
秘笈一:年幼的孩子,凭借父母的态度来认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告诉我们:大脑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生存。年幼的孩子心底最紧张的是自己能否被这个世界接纳和善待,他们的生命寄托在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上。如果家长对他始终看到并且持赞许态度,孩子就会从心里觉得,家长喜欢我,这个世界欢迎我,就会增强安全感和自信。没有这种温柔地肯定,孩子一直处于对世界的担忧惧怕当中,哪里来的热情读书识字做题呀。
秘笈之二:接纳、认同,打开孩子认知感受世界的窗口。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一书中讲到:“跟随孩子,需要我们经常热情而友好地说:“好啊!而不是一连串的不行,不行,不行。”
与父母交流少的孩子相比,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孩子语汇量至少是前者的两倍。上学后,这些孩子的阅读,拼写和写作能力也比前者强得多。这个经常交流,不是父母起题孩子跟随,或者让孩子按照家长圈定的内容说话,而是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说什么说什么,喜欢说什么就说什么,天马行空,兴之所至。没有范围,数量,对错的限定,只有一个标准,孩子喜欢说,说得特别有劲,家长回应积极肯定,双方达到激情燃爆的境界。
秘笈三:共情,而不是鸡同鸭讲
香港记者屈颖在一次演讲里,说香港父母与孩子的对话,是鸡同鸭讲。
“妈妈,乌龟死了。
“你考试怎么又不及格?”
“爸爸,天上的云真好看。”
“赶快回家写作业!”
孩子对自己最在乎的事情,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回应,就像滚开的锅里突然被打进一瓢凉水,激情兴趣一下子蔫了下去。此时,你再跟他要求作业成绩,他哪里来的心情和好感。
表姐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在跟孙子交流中,放下架子,定位成传统的没多少文化却有着慈爱之心的祖母:
“奶奶,锦麟(一种金鱼)把小金鱼的眼睛给吃了。我好想叫爸爸再买一只大的金鱼,把锦麟给吃了。”孙子气乎乎地说。
“是啊,锦麟太霸道了,怎么能把朋友的眼睛给吃了呢。我也很生气。”
看似稀松平常的亲子对话,体现着家长对孩子的情绪能否看到,并且积极回应。看到并回应了,孩子的内心不再有疙瘩,变得平静愉快。很多家长绞尽脑汁跟孩子也沟通不到一块,无他,没有对准频道,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已。
秘笈四:在高质量交流中,孩子的思维方式悄然提升
表姐反映,刚开始孙子只会简单对答,紧张到口吃。后来随着交流常态化,孩子词汇内容丰富了很多,思维方式也有了飞速发展。一次,申申告诉奶奶他和好朋友彤彤打架了。他太喜欢童童的迷彩装了,一边喝水一边去摸,洒了彤彤一身水,彤彤就把他推倒,两人干了起来。没等奶奶说话,申申就自己说:“我错了,明天我给彤彤道歉,再给他捎点山楂锅盔,他最喜欢吃了。”不必家长支招,讲述事件就是孩子理清思路的过程,也是办法出炉的过程,这就是亲子对话的奇妙效应。
孩子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喜欢说,说得无拘无束;
家长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孩子被看到被认同的心理;
爸爸妈妈,奶奶姥姥谁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里一定要有那么一个人,不焦虑,不紧张,不自我,以尊重的态度,对接频道,跟孩子展开一场心灵对话。
最怕家长以教育为己任,时刻寻找孩子幼稚,错误的苗头,喋喋不休说教,或者没耐心营造氛
围,直截了当命令,指挥,督催,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悉数摧毁,然后收获一个被动敷衍的笨孩子,或者一说就顶牛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