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我有的是勇气?” 可是,我们也应该去直面现实。
是不是你也总有这样的感叹悔悟:
“早知道如此,我就不会选择这个专业了。”
“早知道这个行业是这样,我当初就不会这么执着了。”
“要是我当初再努力一点就好了。”
“要是人有预知功能该有多好。”
“如果能够提前体验,再来选择,是不是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
这来自于现实的不如意、自我假想下的期待愿望,你抱怨了、后悔了、觉悟了,他们牵扯了你的情绪波动,可到头来归根结底需要去认清现实: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还有,你本可以做到更好来降低那些遗憾值的。
年少时,对未来有理想化的期待
12年义务教育下的我们,埋头于课本知识,却少有对外界对以后生活的见识。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凭借着仅有的对文科还是理科的喜欢擅长,加上自己的意愿和身边人的些许建议分析,就给自己的前面的十几年学习生涯画上一段分割线。
以后是怎样的?
好像我们除了对于大学的向往,对于未知的期待,还有一腔热情、喜悦和勇气,拥抱这些,我们就踏上了新的征程。
“那以后是怎样的?”
“谁知道呢?总会好的吧,那么焦虑干嘛?我都还未去经历,努力不就好了......”
你看,在那么年少青春的年龄,谁又会去想着或者是去引导他人去过多思虑以后、去焦虑呢?
后来,我们对未来有着来自于现实的迷茫
我们都是后来在回头看的时候,才有所悔悟,“唉,原来是我错过了,或者我应该去另辟蹊径的”。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画面,这样的不满意结果是必然的。当初的选择,有你自身认知上的局限,有现实里无法提前体验的局限,选择本身在一开始就存在着未知的信号。
所以当初选择的那个专业,那份工作,在后来去体验经历过,发现与自己的理想期待的差距,才有所顿悟:
“他适合我的点,我可以靠我的勇气和热情去充实、创造,而他不适合我的点,我却还是理想化看待,就缺乏了危机意识,未站在现实视角去权衡本质”。
如此,迷茫、焦虑、遗憾等等油然而生。
朋友是一个典型文艺青年,可当初选专业却毅然随大流选择了工科专业,理由不过是“理工科就业面宽,好找工作,薪资可观”这一类观点,而至于他爱好的文字,他说也许就可以当个业余爱好吧。自己理为主,文为辅,这样看来文理兼修也算不错。
可是,后来他在进入大学学习工科专业时,自己的热情却逐渐淡化下来,他对那些冰冷冷的化学仪器丝毫提不起兴趣,也被那些枯燥的方程式、受力图磨灭了意志,而且,他发现自己以后要去从事的行业,也并不见得如当初所期望的那样未来可期。
于是,他开始反思、遗憾:
“我需要为当初的那个选择,为自己的提不起兴趣,不上进而加油打气,去补充励志热情和勇气吗?”
“要是当初我选择我自己爱好的文字就好了。”
遗憾是必然
可是你只有去后悔反思,却没有后悔药可吃。
我们没有机器猫的万能口袋,可以去得到一台时光机,穿梭回到过去,改变一开始的选择。
这就是现实,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得去接受它的不可逆性,我们也得直面这“无法提前体验,日后总有遗憾”的必然结果。
这别无他法。
谁不曾有过遗憾呢?
改变不了,我只能在后来的觉悟遗憾里去反思,去做出更好更有效的努力。
“你真的只有去不断体验,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与否了。去了解真相,而不是只用自己的勇气和期待热情去面对未知未来。我们需要去找到感性和理性认识兼并的方法。”
我有的是勇气?
可是,我们也应该去直面现实。
比起年少的满怀热情期待,成年人会越来越懂得在现实社会里去权衡得失利益的多少。
是我们越来越失去对理想对未来抱有的真诚、热情了吗?
是成年人总要更成熟现实一些?
我却觉得这是成年人更理智、更能够效率化行事,更懂得内心真实了。
年少时是怀抱着“应该勇敢”的心态去面对未知,迎接挫折的。
而成年时因为经历过,走过弯路,才更加懂得不能一味的理想化,于是他们在勇敢的基础上,再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权衡、总结,规避风险,将未知的风险值降低。
这也是年少时无法提前体验的弊端吧。
所以,拥有了一些遗憾、觉悟后,后来我会告诉自己:
与其用一腔热情和勇气的理想化去抱怨结果的不如意,去遗憾过去的选择,去不值当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那么,
多去试点错,走了弯路又如何?
以上。
-End-
图片: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