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不止夕阳红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风语阁文苑171期作业主题【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活动。
宋茜阿婆家一直和我家是邻居,小时候的我知道她一直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累,早出晚归,忙里忙外,没有歇停的时候。
阿婆的丈夫英年早逝。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婆的丈夫,只听我姥姥说起:“你隔壁宋茜阿婆这人啊,命苦!年轻时早早就成了寡妇。一手把儿子和女儿拉扯大,还要照顾公婆,不容易啊!”
我记忆里,宋茜阿婆的公公,常年患病在身,加上腿脚不利索,基本都是躺在床上,一日三餐由阿婆端到床前。她婆婆也有八十多岁,小脚,驼背,矮小的身子拄着一根拐杖,身子还不过拐杖高。
那老婆婆也因腿脚不方便从不出门,只有到了晚上,宋茜阿婆扶她出来在院子里乘凉,我才能看到她。
那时的宋茜阿婆也有六十多岁了,跟我姥姥差不多岁数。她走路是带风的,动作是麻利的,说话是大嗓门的。
我常常天真地问姥姥:“姥姥,宋茜阿婆怎么跟你不一样啊?”
姥姥眯起眼睛沉思片刻说:“囡囡是想说,姥姥整天待在家里没事做,阿婆每天很忙吗?”
我使劲点点头:“嗯嗯,我每天看宋茜阿婆好忙哦。”
“那是因为啊,你姥姥命好,没有公婆需要我伺候,还有你姥爷在赚钱,有你爸妈在身边帮衬着,姥姥自然不需要忙了呀!”姥姥轻笑着摸摸我的头说,话语中带着隐隐的幸福满足的味道。
我记忆中的宋茜阿婆,每天早起要去集市卖菜,她总用扁担挑着两箩筐,前后都放满菜,卖的都是头一天从地里刚摘来的新鲜蔬菜。
卖完回来都快中午了,她紧赶慢赶回来做饭,让屋里两位老人吃完饭,收拾妥当,又顶着大太阳,戴上一顶草帽,脖子上围着条毛巾,挑着箩筐,箩筐里放着锄头和镰刀出门去地里干活了。
我又开始好奇了:“姥姥,那宋茜阿婆为什么不跟黄金龙叔叔和黄莺莺阿姨一起去城市住呢?我听阿宝说城市里可好玩了。”
阿宝是宋茜阿婆的孙子,和我差不多大。每年过年来奶奶家住几天,就会来找我玩。我最讨厌他炫耀说他家里的玩具多玄多酷,那里的楼多高多漂亮,那里的东西多不同,多美味。
每当他说这些,我总会生气不理他。我不知道自己在生什么气。但是想到他是宋茜阿婆的孙子,我就又原谅他了。
……
夏日,海边的黄昏总是那么美,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晚饭后,我跟姥姥、妈妈一起沿着海边散步。
在明月即将挂上天空,落日即将沉逝的那一刻,海水倒映着西沉的落日,海面变得金光闪闪,海水也变得彤红彤红的。
远处归航的船儿,展翅高飞的海鸥,都带着金光,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夕阳在海平线上探头探脑的,许久不曾下去,就像顽皮的孩子玩得太嗨,舍不得离去。
堤坝的另一边是田野,村落,远远望去,柳树的倩影在蜿蜒的小河边婆裟起舞,村落错落有致,房舍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若隐若现,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优美。
当我们从堤坝这一头走到那头,夕阳已经彻底沉入海底了。
我们悠闲散漫地走着,呼吸间都是海风带来的腥味。走累了,我想回家了。回转路上碰见了从田埂小路上走过来的,挑着满满一担蔬菜的宋茜阿婆。
“茜姐,才回呀!都好晚了。”姥姥主动跟她打招呼,妈妈和我也亲热地喊:“茜姨!”,“阿婆好!”
宋茜阿婆停下匆匆的脚步,随手撩起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那块毛巾已经看不出原先的颜色了,应该是浅蓝色的,现在被洗得发白,边角都起球了。
她抬起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乐呵呵地看着我们:“哎,今天菜有点多,又拔了些杂草,就迟了点。你们散步呢,囡囡乖!”
我妈过去要帮她挑担,宋茜阿婆死活不肯:“你这干净身子,不能弄脏的,不碍事,就几步路到家了。”
姥姥连忙说:“不用客气的茜姐,让丫头挑一段路。”
“不了,不了,我身板结实,你们慢慢走着,我先去家里做饭,那两老怕是饿了。”说完就转身走了。
忽又回转身说:“妹子,丫头,回家后别忘记来拿些菜吃,刚摘下的长蒲,茄子,西红柿,还有玉米,新鲜着呢。”
说着把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晃晃荡荡地向前走,步子迈得很大,手臂甩得用力,从身边经过带起一阵风。
声音还没落下,人已经在几步开外了。姥姥只好大声应着:“好嘞!”
看着远去的宋茜阿婆的背影,有点驼,却坚不可摧。姥姥轻叹了口气:“唉,真不忍心享用她辛辛苦苦种上来的菜呀,可她每次都这么热心,过意不去呀。”
“妈,没事,下次我们单位发的东西,都拿去给她吧!”我妈说。
“那敢情好,多拿点去。对了,上次你爸单位里发的牛奶还有吧?也拿点过去。”姥姥又说。
我一听不乐意了,嘟起嘴:“牛奶我要喝的。”
妈妈顺手拍了一下我的头:“馋丫头,会给你留的。”
等走到家,我跟在姥姥身后去了隔壁宋茜阿婆家。只见她像往常一样围在炉灶转,一边切菜一边看着灶火。听到我们进来,连忙热情地打着招呼:“妹子来了,喏,那边那个袋子,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你拎过去。”
“好嘞,那你忙着,不打扰了,谢谢啊!”姥姥过去提了一下袋子,“太多了,都把你劳动成果搜刮完了。”
“瞧你说的,地里头多得是,你们不够吃,自己去地里头拔就是了。”宋茜阿婆边忙着边说,“拿去,少罗嗦!”
我过去拎了一下,拎不起来,好沉。
回到家,我啃着刚煮熟的热乎乎的玉米,心想:宋茜阿婆真好,真能干,会种出这么好吃的玉米。她的形象瞬间在我心里高大起来!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宋茜阿婆的公公走了。我记得那几天,她家来了好多人。
阿宝自然也来了,穿着白衣袍披着粗布麻袋,头上戴着一顶白布做成的帽子,额头还缠绕着一根麻绳,腰上也系着和头上一样的麻绳,我觉得好奇怪:“你干嘛穿成这样?”
阿宝已经长高了一些,他说:“因为我太爷爷死了呀!”
“哦!”我装作恍然大悟样,其实我什么都不明白。
后来,隔壁进进出出的人大多都穿成那样,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什么。
我看见宋茜阿婆更特别,除了穿着和阿宝一样白袍子,外面披着麻袋,头上还罩着一块白布,白布折叠成三角形状,把原本就小的脸遮住了,看不清她的神情。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被一阵敲打声惊醒,仔细一听还有许多声音在嗡嗡嗡,像一群蜜蜂在叫,又像好多人在念什么唱什么,声音忽高忽低的:“妈,什么声音,好吵!”
“这是隔壁宋婆婆家在诵经,乖,还早,再睡会!”
我在妈妈轻声安抚下迷迷糊糊又睡着了。直到一阵鞭炮声响起,我才彻底醒了。
白天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去上学了。
中午隔壁家里并没有什么大的响动。等晚上我放学回家,却听到隔壁传来了吵闹声。而且这吵闹声,似乎有越来越激烈的趋向。
“姥姥,怎么了,谁在吵架,吵什么呢?”我好奇地问。
刚下班回家的母亲也说:“是啊,怎么回事?”
姥爷这几天没去上班,在隔壁帮忙。今天晚上大概没事了就在家里吃饭。他叹口气:“还能是咋回事,是宋茜姐家的叔嫂姑侄们在吵呗。”
知情的姥姥讲起了宋茜阿婆的往事。
原来,宋茜住的这幢自建房是她公婆上辈留下来的,后来在公婆手里进行过重建,扩建,由原本的平房改成二层楼房,由原来三间一堂屋改成五间一堂屋。
宋茜的丈夫是大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也就是宋茜的两个小叔和小姑。
那时她嫁过来的时候,家里虽然人口多,但公公是木匠,婆婆是做裁缝的,家里条件还是可以的。
宋茜过了几年富裕舒适的生活,在生下两个孩子后,丈夫就开始患病了,她就带着他到处就医,花掉了不少钱。
两个小叔和小姑又陆续结婚,公婆出钱给两个小叔在城里分别买了房子,也给了小姑一笔丰厚的陪嫁。
宋茜一家就一直跟公婆住一起,他们什么都没有拿到,就算后来她丈夫病重,也拿不出钱来了。原因很简单,公婆所剩钱已不多了。
直到宋茜丈夫去世,家里的生活就越来越拮据,加上公婆年纪大了,不能再干活。宋茜没办法,上有老下有小,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她问村里租了几亩地,种水果,种蔬菜,再挑到集市卖,空闲还去找别的活干。保姆,钟点工,工地打零工,她什么都干过。
原本的小媳妇熬成了的女汉子,由女汉子又熬成了老太婆。
结果,平时根本不管不顾两老的小叔小姑们,她公公一过世都来抢这套房子。
“那宋茜姨的婆婆不是还在吗?”
“是啊,说是要轮流让她住几个儿子家。”姥爷摇摇头感慨着说,“老了,老了,生活倒是越发没着落了!”
我抬头,看见姥姥正在擦眼泪,叹气:“可怜的茜姐,苦了半辈子,也该去享享儿孙福了吧?轮流照顾老太太也不错的,至少可以让她喘口气。”
我妈却愤愤不平地说:“他们凭什么,当初茜姨她公婆不都有给他们在城里买房子么,这里的房子应该属于茜姨的,他们没道理还要分,何况老娘还在就要分家产?”
“理是这么个理没错,但这房子毕竟是上辈留下来的,下一辈谁都有份。”姥爷说。
“真是好没天理!”母亲似乎很生气。
后来,我听姥姥跟妈在说,宋茜阿婆的婆婆拍板,她哪也不去,只要有她在一天,谁也别想打那房子的主意。一帮人才都悻悻离去,也不再提要把自己的亲妈接去养老。
黄昏,夕阳依旧那么红,那么美!夕阳寻梦待落幕,夕阳是晚开的花,是陈年的酒……
我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碰到了依旧挑着箩筐的宋茜阿婆,她的脸上依旧带着满是岁月沉淀后的温柔与慈爱的笑。看见我依旧乐呵呵地:“囡囡放学了?”
又过了三年,宋茜阿婆的婆婆,那个小老太婆也走了。
最终,宋茜阿婆分到了两栋房间,其余都被两个小叔和小姑分走,他们还在中间筑起了高墙。高大的围墙隔开的是房子,隔断的是亲情。
姥姥和我妈似乎都为宋茜阿婆不值,可她却笑了笑说:“有个地方住就行了。我对他们来说也算是长嫂,就不和他们计较了。”
姥姥说:“你苦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那些地就不要再去弄了。”
“是呀,姨,你可以出去旅游,去外面散散心,趁现在还能走动,也该为自己活了。”我妈也劝说。
宋茜阿婆点点头:“是该好好为自己活一把了。”
今年过年前回家乡,我又碰见了宋茜阿婆。她现在也有八十多岁,但却变得我快认不出她了。
她虽已是满脸皱纹,却已经褪去了原先脸上常有的疲惫,脸也比以前白了,人也胖了,也会打扮了。她穿着一套女儿买给她的红色连衣裙,整个看上去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宋茜阿婆!”我大声和她打着招呼,她看见我眼睛一亮,开心地笑着。
“这不是囡囡吗?你从国外回来了,哎呀,这是你孩子吗,太可爱了!”她还贴着我女儿的脸亲了亲!
好可爱的老太婆,看看眼前一身红的宋茜阿婆,又抬头看看西沉的太阳,红霞映红了半边天,和宋茜阿婆身上的红相映成趣。我不禁感慨万千!
最美不过夕阳红!黄昏不止夕阳红,但求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