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家庭教育部分浅谈

2022-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煊阳

小孩来了,来的是一份责任,不止是一个生命体的降临。

这份责任贯穿你们的阶段式陪伴(即你们能够相交的时间)的整个过程。

0-3岁的婴儿期,新时代讲求早期教育,我本篇暂不涉及。

3-6岁的幼儿期,我首先谈一下有关入园接送的认识:人更换熟悉的环境内心处不安状态,虽不安的时长有差。那么小孩第一次面对环境的变换与暂时的分离,他们的内心世界父母无从深刻感知。这需要父母最大化的去理解他们。有了理解,我相信后面在解决问题时心态相对平和。举例说:前期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此时避免“硬送”的想法。不是“我心多么狠或者我送下头也不回,我就目标达成了”而是我们能不能在园门口挤出一点时间,安抚他们的情绪,情绪不是种错,应当对症被安抚。孩子认为见不到父母:那我们画张图纸,告诉他我们在地图上距离很近,而我们的心没有距离。我们没有分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对方。同时给他们“小任务感”:回来与爸妈分享幼儿园与班级内有趣的事,给孩子产生三方连接的感知,而非“家是家,园是园” 关于接孩子下园本人认为:1.父母站位尽量靠前,尽力与送园的安抚一致,不小觑细节。2.接到孩子首先下蹲确保平视拥抱3.安静拥抱后,进行简短的心灵碰触式交流,让孩子分享一天的快乐。4.是倾诉,事物不会单一面存在,正反两面必然并行。面对不快,不是避而不谈,更不是勾孩子回忆不快乐,而是用行动引导他们坦然面对不快,并从中学会处理方式。首先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予正向引导。这正是教孩子处理的过程,而不是“现阶段快乐第一,我给他避而不谈,到将来让他们遇事自学成才”不是这样。以上是有关幼儿园接送的部分认识。接下来简单谈一谈在家庭中的教育留心点:当孩子与我们的意愿冲突,避免“我们家就他/她的妈或爸能管的了他,就要严管。家长觉得不行那这件事就不可以!孩子愿闹就闹就不管他们”这样的权威式家长想法,建议首先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第一就是安抚情绪,安抚是独立的一件事,无关这件事本身的可行性。第二,情绪安抚过后心灵对心灵的询问需求。你是否心灵触碰孩子,会映射于举手投足之间,小孩能够清晰的感受。第三,解决同一个需求不止一种方式方法,如替代式解决或各退一步式商量解决。最后提醒择园很重要,避免“幼儿园又不是上学”的想法。

7-12岁儿童亦称少儿期,这是孩子入学后的第一阶段小学期。小学期避免“学习成绩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不难发现,不论一个孩子的未来成绩如何,在他们的小学期,其父母都会说“孩子学习还行!”小学期是养成学习习惯的时期,属后天可塑的内容之一。首先这层认知要清晰,那么有了这样的认识,接下来是如何养成。这就需要父母重身教,少言传。包括学习环境的创设,需要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共同学习。孩子学习那我们看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此期间是要持续确保安静的,不能够穿插其他内容,任何事需等手中事完成后再做计划,也是孩子执行力的间接锻炼。譬如“爸妈我想吃个水果再学,我想看眼手机再继续”这些分散注意力的事都应避免,不然注意力很难再拉回来。那么也不是孩子提到的事不能做,不是这样理解。而是避开学习计划的时间。如在学习前,让他们把想做的事做完。再者是学习计划的制定,列计划清单。今天的作业时间有多少?每科目的作业时间分配及复习时间等。最后是执行时,严格按照计划,避免清单空列。当然,小学期父母还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方式不当反成压力。上述学业杂谈只是孩子的部分生活,余外不要忽视上个阶段即3-6岁的情绪关注,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快乐时间。

13-18岁青少年期,这个时期属于孩子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关注其心理成为重中之重。学习习惯在小学开始已经逐步养成,而该阶段靠的是孩子的自驱力。谈到心理关注,这又回到了上面阶段提及的情绪关注,而这些如果从青少年期开始着手,来不及。同样,孩子如能感受到父母这份触及内心的爱,才能够在该阶段最大程度的避开早恋。个人认为,早恋更多源于原生家庭的缺失。因而不管小孩多大,都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爱的分量。当然,这份爱的形式,不是让他们喘不上气。亦不是放开他们,“他们大了有自己的同学朋友了,我们要慢慢撤退交流”不是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应当逐渐放手,但不是让你们间的交流随孩子年龄的递增而减少。

成年后孩子的恋爱及工作等应定期交流,但不是参与其中的细节。任何阶段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这里暂时不再多谈。

从天天见面,到每天一见,到见面变少,再到这份阶段式陪伴的最后,依然嘱咐他们:不要过度悲伤,好好的生活,加油孩子。你与父母没有分离,依然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可能有人想“这不是欺骗吗?!”不是的,这不是善意的谎言,而是一种思想的升华。我们故去的亲人,同样住在我们的心里)

责任长远亦不简单,值得深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