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永澄热情日更想法读书

【精进1】时间之尺: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

2016-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Hallie果果

采铜在《精进》中讲到: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反过来说,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学会怎么样对待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So,问题来了,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呢?当然,我们知道,市面上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管理的书籍,在此不一一列举啦。在采铜看来,这些书籍对我们有一定帮助作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时间——郑重

一.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什么?

郑重是这样的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这种态度是民国时期的人文学者梁漱溟先生对时间的态度。最迷人的是,百年后,无论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时间视角”的概念,还是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延伸的当下感”,都与梁漱溟的“郑重”不谋而合。

正如采铜所说,近百年前人文学者的自我审思与新近的基于实证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相会,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1.时间视角

津巴多的“时间视角”,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认为,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①积极过去视角:用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②消极过去视角:用消极的心态往回看;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③享乐主义视角:以享乐的心态看当下;认为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无必要;

④宿命论视角:人生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被动地顺从安排;

⑤未来视角:更关注未来的目标和任务;一直为未来担心,所以幸福感不强。

实际上,不同的视角,不仅影响我们对待事情和问题的看法和做法,更影响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

津巴多就建议,我们该吸取、融合有意义的视角,利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学会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三者中找到平衡,并且随需而变,灵活选择。

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工作的时候要具有前瞻性,要采用未来的视角去制定目标;和家人在一起聚餐和聊天的时候,就要采用积极过去视角,用充满温情的回忆向前看;而工作之余,自己独处的时间,就要更好地学会关注当下的舒适和悠闲,做些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阅读和写作。


关于未来视角,有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我们平时说的五年规划、五年愿景,这都是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采铜表示,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和概括的方式去思考。通常情况下,这种想法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价值和意义。没错!这里和阳志平老师讲的“元认知学习法”的学习三个层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那么在近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关注的是“怎么做”。比较考虑的是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这种思路的副作用就是我们一般喜欢倾向于做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不会去做有意义但是更有挑战性的事情。

所以,无论是生涯规划还是企业愿景,总喜欢以“五年”来制定目标。从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标准看,“五年”是个蛮合适的长度。这个长度下,我们可以用情景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也可以从有利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

最后,以本书的原话来结束这一段: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那么以五年为期,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2.延伸的当下感

林德沃的“延伸当下感”,主要是针对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群提出。也就是说,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三者中找到平衡的人群,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当下感”。他们既可以“从当下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玄之又玄?并不!在我看来,找到这个概念中出现的高频词就好了——“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当下的每一分钟每一秒呢?要全心全意!

没错,这种不疏离于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所应该具有的责任感:以更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时间。

所以,林德沃提出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建议,比如生活在当下、严肃地对待时间、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并不完全沉浸过去、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视未来存在于当下、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二.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找到对待时间的“态度”,接下来,就要去针对自己的个人情况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该去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才是“值得做的事情”呢?如果是易仁永澄老师,可能会问我们: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找对了你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采铜看来,评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非常简单,通过两个角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玩消消乐,收益值是很高的。因为在我玩游戏的那一刻,我获得了很大的愉悦感。但是这种愉悦感的半衰期是很短的,持续不到几分钟就没了,所以我就要一直玩一直玩,这就陷在游戏里面了。

所以,作者针对两个评判角度,给出“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在他看来,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收益高低无所谓,只要是长半衰期就可以。比如我们每天背诵唐宋词,背单词,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值其实并不高,但是它有长半衰期的效应。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最终能获得长久的高收益值。

估计有同学要咋呼了:什么?短半衰期的事情都不能做了吗?比如买衣服、聚会、吃美美的自助餐!当然不是啦,都说了“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人生有时候还是要关注当下的愉悦,一句话,随心所欲,看你自己的情况啦!

作者推荐了一个非常高收益值的事情就是重读经典。他认为,时间自有偏爱。那些永不消失的经典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证明他们的半衰期非常长,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能帮助我们避免在如今信息浮躁的社会中迷失。


以上基本上是第一章“时间之尺”中我的回顾与总结。章节的最后,作者教导我们掌握好生活和工作时间的快与慢,理解时间的深与浅,并为我们指出一条幸福的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让这个爱好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恩,正如我现在每日一更的输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