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好,要用钱奖励吗?
六一儿童节,几个好友带着娃聚到了一块,一朋友看着自己二年级的女儿,忍不住叹气!
原来,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作为鼓励,朋友从买玩具,到名牌鞋,衣服,吃饭,到现在,女儿已经不满足这些,而是直接跟朋友要钱作为奖励。
而朋友认为孩子还小,如果直接奖励钱,担心孩子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于是母女俩闹了起来,孩子作业都不肯写了。
更要命的是当朋友提出,你已经长大了,学习是自己的事了,不应该奖励时,孩子更不高兴了,表示,如果没有钱奖励就不上学了。
其实凡事要条件要奖励的习惯,早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了。
刚上幼儿园时,孩子哭闹不愿意去。
只要朋友给糖,孩子就会乖乖上学。
后来,这招成了家里常用的法宝,好好吃饭,就给买玩具,学校表现好,就给奖励,就连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这种分内的事情都能得到物质奖励。
上一年级后就更变本加厉了,时不时闹点小脾气不上学,不写作业,闹到最后家里就只能妥协。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家长们都意识到鼓励孩子的重要性,然而如何鼓励,确实一门学问,如何才能做到既给孩子肯定,又能激发孩子内动力,让孩子有责任心呢?
香港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物质其实只会刺激孩子短暂动力,久而久之只会索求更多,变本加厉。
这些话一定听起来特别的熟悉:
“宝宝乖,把这些都吃完,妈妈给你买新玩具。”
“这次考试超过90分,爸爸奖励你100元。”
“帮妈妈把碗洗了,等下给你买冰激凌。”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每个人做一件事都需要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一个孩子自发的想要学习,就是内在驱动力,然而物质奖励对孩子来说,是外在驱动力,甚至物质奖励还能很好的破坏孩子的内动力。
也就是说,习惯于物质奖励的孩子,一旦没有物质奖励,好习惯或好行为就会消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于是,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又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物质奖励中可怕的一面,当然,并非物质奖励就不可以,偶尔为之,无伤大雅,就像甜点一般。
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奖励只是一种辅助方法。如何做到既肯定孩子,又能激发孩子内动力,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正确鼓励孩子的方式有哪些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0636/0b19e1a86d3af0c0.jpg)
一 启发式鼓励
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优秀时,你可以这样说,当你看到自己的成绩,你有什么感觉呢?(把孩子的成就和美好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你是怎么做到的呢?(进一步启发孩子,让孩子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
二 描述式鼓励
例如当孩子回到家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注意到你一回家就开始做作业了,这叫自律,你已经懂得如何管理自己了。
三 感谢式鼓励
例如当孩子在某件事上有进步,我们可以这么说,在这件事上你进步很大,感谢你遵守我们的约定!
四 赋能式鼓励
多鼓励我们的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负责任,当孩子面临选择时,可以这样鼓励她,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对于你来说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更多育儿技巧可关注我们的好爸妈平台,让我们一起成长,用科学有效的育儿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90636/3a2257d29b6c9846.jpg)
作者介绍:米粒妈妈,育有二宝,专注于家庭教育领域,喜欢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的柴米油盐,愿用专业知识助您轻松育儿,若我的文章能带给您一丝启发,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