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 · 古代中国的色彩盛世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康某某_89c7

文/ 陈鲁南《织色入史箋》

古人所说的青色,涵盖了现代光谱原理命名的绿、青、蓝乃至黑等诸多颜色。这数种颜色在光谱上是连续的;古人不懂得光谱的理论,但在种种生活实践中培养了丰富的审美直觉,将这些连续而且彼此过渡并不明显的颜色,都纳入青色的外延,恰与基于现代科技的色彩理论相合。

青色也是古时人们非常喜爱的颜色,因此,也有了千变万化的指代和称谓。同样,我们也先从这些指代和称谓入手,来谈谈这充满生命力的颜色。第一文档网

若是指代草木初生的颜色,「青」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浅绿色。但诗人李贺写「华裾织翠青如葱」,翠绿自然比浅绿要深些;柳宗元写「日出雾露余,松柏如膏沐」,松柏之绿似乎又深了些;至于青年男女互表爱意时喜欢引用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学者考证说这衣衫乃是蓝色;人们惯称女子的头发为青丝,把剃光了头只留一层头发碴子的流氓叫做青皮,这青又近似于黑色。如此可见,青的外延极为广泛,而用法则千变万化,具体是绿是蓝是黑,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认。古人为了进一步区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据生活经验,以实物与青相连来指代颜色,于是就有了鸭卵青、天青、蟹壳青、鸦嘴青等等。这些有趣的名称,让人一看见,就能联想到其所指的具体颜色了。

古时,女子家境富足者多以红色衣裙打扮自己,寻常女子穿着青衫绿裙也颇常见。杜甫在《佳人》中写绝代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修竹比喻主人公的高洁,以翠袖描写主人公的美丽,天寒日暮,而衣衫单薄,楚楚动人的形象即嵌入人心。「翠袖」由此而同「红袖」一样,成为美丽女子的代称。晏几道写「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辛弃疾写「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都是这个用法。只是杜甫所写的女子,是因丧乱而家业破败,居住山中茅屋、需要典当首饰换取生活费用的贫女,所以后世又有「贫翠袖,贵金钗」的说法。

除了寻常女子之外,朱门大户中女婢也穿青色衣衫,但却不是翠绿或浅碧那种鲜亮明快的色彩,而是近乎黑色的深蓝。能够穿上翠绿衣裙的女子,虽然不是富贵出身,但尚且自由;只有青衣可穿的奴婢,却是连自由都没有了。东汉蔡邕曾写《青衣赋》,称赞自己的女仆十分美丽,「盼倩淑丽,皓齿蛾眉」;又很伶俐,「精慧小心,趋事若飞」,后世隧多以青衣代称婢女。但蔡邕的文章,末尾居然扯到与此女的性事上,说到底并不是欣赏,而是亵玩。奴仆本就低人一等,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奴仆自然更加低贱。比如汉时奴婢可以自由买卖,再如《唐律》,规定主人强奸仆婢妇女不算犯罪。虽然法律也规定不能随意杀害她们,但主人杀仆可以减刑。这些青衣女婢,即使美丽聪慧,命运也是十分悲惨。第一文档网

在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那些婢女和歌伎或着蓝裙,或袭碧纱,间以朱红和橙黄,十分艳丽。南唐宰相韩熙载的奢靡生活,从此也可见一斑。

在京剧中有个行当,也叫「青衣」。青衣之青,同女婢的衣服一样,是深蓝甚或纯黑色。青衣是旦行里最主要的角色,所以又称「正旦」;她们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是贤妻良母,或者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由青年到中年,如《祭江》里的孙尚香,《六月雪》里的窦娥,《二进宫》里的李艳妃等等。而世人最熟悉的,大约是《铡美案》里的秦香莲。青衣人物大多是命运多舛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困苦,因此服装非常朴素,以穿青褶子为多。这种青褶子在款式上是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透着宗教般的禁欲气息。她们也是因为服装特点而被称为青衣的。戏里戏外,女子着青衣都如此苦楚,大约也是因旧时代而产生的悲剧了。

转载请注出处:汉服时代 ? 青色 · 古代中国的色彩盛世第一文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