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人民广场读书

山月记:美玉为引

2023-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为你写思的哥布林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 ,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遂逐渐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

之所以翻开这本《山月记》是因为偶然间看到了“美玉”那句话,觉得很文艺,真正看到原文是才发现故事的主人公有些矫情。有多少自认为是美玉的人不甘平庸却又不屑努力,浑浑噩噩中美玉反而成了最好的托词和借口。

网图,侵删

书中的第二则故事《名人传》似乎就是跳出来与第一则《山月记》唱反调的,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努力而成为了著名射手,原本他该有个好的下场,可惜他没有领会过犹不及的意思。前两则故事对比着读还是很有趣的,互为反面教材,引人思考。

除此之外,书中还包含数则故事,且不乏以一个日本人的角度讲述的中国古代故事,大体都与史实相符。并成功的勾起了我对卫国的兴趣,虽然最近在读春秋战国那段历史的书籍,但是对卫国的印象还比较模糊。而这本书中南子,卫灵公,蒯聩,子路将卫国的衰败历程连成了一条线,想想后来的卫鞅,孙膑均是出自卫国,似乎卫国与魏国一样不擅长留住人才啊。

沙僧的故事和李陵的故事中中让人发现以成功者的视角看待一件事与一个“失败者”的视角看待的同一件事是不同的,不同的处境,不同的人可能面临不同的抉择。所有当有些事情我们对当事人的做法感到费解时,可以多尝试换成对方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这个视角虽然不一定对,但是有助于我们对这件事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对于这本书出了最后一则故事没单独做笔记外,其余的故事均单独做了笔记,总的来说也算是一本有趣且有料的书吧。


1.山月记:心兽与美玉

山月记讲述了一个叫李征的人少年得志,凭借自己的才华而获取了功名。可是他对功名并不感冒,对世俗也不甚喜欢,他想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诗人,于是他辞官归田专心作诗。

爱好与职业还是有差别的,虽然他很有才华,但在作诗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至少是欠缺运气吧。数年后,李征做了不少的诗,却没有几首脍炙人口的,他依旧默默无闻。当人总是要生存,无奈之下他只好重返官场做了个小官。此时曾经那些不如他的人,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都逐渐成了气候,可他却要屈于他们之下,这让他的心里很难受。

终于在某个夜晚,他疯掉了,从此在人间消失了。他变成了一只猛虎,只在夜间能恢复片刻人的意识。偶遇当年的好友,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关心妻儿的消息,而是把自己的诗吟诵给好友,以期其中或有可传世之作。随后他也自嘲自己不配为人,竟然把诗放在了妻儿之前。(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才是艺术家啊。但是如果这个艺术家是你的家人,你会作何感想呢?)

山月记的故事让我联想到刚读完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和这两本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既怕自己不是美玉,又怀疑自己是块美玉,于是在努力与不努力间纠结,随后以清高自诩,给自己一个逃避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我在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人,貌似的清高与不屑其实只是内心的羞怒与恐惧罢了。

这是一个让人自省的故事,也让我发现其实之前之所以对《我在北京送快递》后面的故事颇为不屑,是因为自己从中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影子。有时候直面问题,才能有解决问题意愿和勇气,是不是美玉又怎样,用心雕琢了才知道。


2.名人传:过犹不及

这是《山月记》中的第二则故事,取材于《列子. 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此处的名人指的是顶尖高手。

故事的男主角叫做纪昌与周文王姬昌的名字同音,他是赵国邯郸人,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射手”,于是便到处打听哪里有善射之人可以学艺。后来寻到了飞卫,一个能百步穿杨的人。对于纪昌学艺的要求。飞卫只是让他回去先练好“不瞬”-----也就是不眨眼。

于是纪昌回到家中便躺在妻子的织机下面练习“不瞬”,苦练两年后功成。

当纪昌再次来到飞卫的面前时,飞卫给他出了新的练习题目:视------也就是见微知著。

纪昌再次回到家中,从衬衣的针缝里找出一只虱子,用自己的头发把它拴住(这活儿挺细啊,一般人干不了啊),然后每天盯着虱子看。三年中他换了无数只虱子,终于练成了见微知著。

飞卫看到纪昌居然真的练成了“不瞬”和“视”也十分高兴,于是倾囊相授把自己关于射的技艺都教给了纪昌,纪昌由于之前用五年的时间夯实了基本功所以学起来特别快,不久就了远近闻名的射手。

此时纪昌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念头,世人皆说飞卫是天下第一射手,那么如果自己把飞卫射死了岂不是第一射手的位置就归自己了?心动不如行动,纪昌把箭对准了飞卫(这个情节在《故事新编》中逢蒙和后羿的身上也发生过)。飞卫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两人对射数箭均击落了对方射来的箭,但纪昌比飞卫多带了一支箭,这支箭会让纪昌如愿以偿的击杀飞卫吗?面对疾驰而来的箭,飞卫扯断了身边的树枝将箭拨打到一旁。

虽然刚经历了生死对射,活下来的两人居然尽释前嫌(古人的心胸真非吾辈可比啊),一笑泯恩仇。可话虽如此,飞卫对纪昌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向纪昌推荐了另一位射术高手甘蝇。期初纪昌对毫无杀气的甘蝇很是不屑,但当甘蝇展示出无弓无箭“射”落苍鹰的技艺后,纪昌彻底折服了。(甘蝇应该是用气势“射”下了苍鹰,他让苍鹰误以为有支箭射向自己,而自己便“中箭”而落。我猜测该技能只对活物有效,对死物无效)

此后纪昌追随在甘蝇身边学习“至射不射”的境界,九年后学成下山,随弃弓不用但民间却充斥着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和对于“至射不射”的推崇。

后来竟因为“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导致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邯郸的画家都收起了画笔,乐师扯断了琴弦,甚至工匠都不好意使用圆规和矩尺了。

对于这个故事我有以下的想法:

有梦想是好的,而愿意为梦想脚踏实地的夯实基本功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但这绝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学会感恩,对于给予过自己帮助特别是曾授业的人要心怀感恩,不要因为要取代他就心存杀机。

多做准备,纪昌与飞卫对射时因为多带了一支箭而处于优势,所以多做准备是有好处的。

学会借力,飞卫在少一支箭的情况下没有慌张而是借助树枝这一外力拨开了致命一箭。外力有时就在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和利用。

至射不射,至为无为:个人觉得这个故事还是很讽刺的。当人们将一项技能练得炉火纯青的时候绝对不是为了之后就把它雪藏。只是没有必要炫耀,没有必要为了做而做罢了。这里的不射和无为我理解为顺其自然,不要刻意为之。故事中的画家,乐师,工匠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3.哲人沙悟净

最初沙和尚在很多人眼中只是《西游记》中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几句经典的台词:“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这与大多数人对于《西游记》的印象源自电视剧里的情节不无关系。随着近几年网络上对于名著分析的热潮,西游记的故事又以阴谋论的形式展现出来,而沙和尚的地位似乎也跟着水涨船高。所以但我发现《山月记》中居然连续出现两篇关于沙和尚的章节时,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沙和尚并非近期才进入人们的视线的,在这本书中沙和尚既不是打酱油的,也不是玉帝的卧底,而是一个哲人,一个思考者。

在第一个关于沙和尚的章节中,他还是那个吃了九个和尚并把头骨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的妖怪,但当时的他已经开始学会思考并因为思考而倍感烦恼。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他不停的寻访高人,但是每个高人似乎都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直到最后接受观世音菩萨的指引在流沙河等待唐僧一行人共赴西天取经。

虽然师徒四人的目的地相同,但是目的和动机却未必相同。就好比在取经途中,当日暮黄昏时师徒四人对在破庙留宿一事达成共识,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悟空觉得破庙是打败妖魔鬼怪的好战场;八戒则是因为懒得动弹,想早点休息早点吃饭;沙沙和尚的想法则是既然哪里都可能遇到妖怪,那么何必再找别的地方住宿呢。

悟空身怀绝技,是一路斩妖除魔的生力军,而他对自己具备高超法术的总结是当想要变成某个东西的心意纯粹到了极点,强烈迫切到了极致就会变成那个东西。如果没有成功,那就是心意没有迫切到如此程度。

但是悟空忽略了天赋这个东西,即便两个人对于成功的渴望是相同的,付出的努力也是相同的,但由于天赋的原因其获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虽然现在很多书中生成目前大家努力的程度还没有到拼天赋那一步,足够的努力可以弥补天赋上的不足,这也要分角度来看待。比如望子成龙,如果孩子已经足够努力了却依旧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程度,那么做父母的不要武断地认为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要看看方法是否有问题,有没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一路嚷嚷分行李回高老庄,但他却一直没有离去,其中的原因不乏此次取经对于八戒(沙和尚也是如此)来说是绝望和幻灭前的最后一棵稻草,是他从头来过的希望。不过虽然取经之途一路艰难险阻,但八戒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乐趣。通过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冲击,他可以把这种快乐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使得沙和尚很是惊叹: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多可以令人快乐的小事,而且还有人能一个不漏地把享受过这些快乐。原来享受快乐也是需要天分的,而八戒就是具有这种天分的人。其实这么看来八戒不也是挺让人羡慕的吗~


4.昏君蒯聩

蒯聩是卫国的太子,他的老爹是卫灵公,《论语》中就专门有一章叫作卫灵公,但是我第一次听说卫灵公却是因为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南子,一个被孔夫子关注过的女人。而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山月记》中的故事便是由南子引起的。

蒯聩作为太子出使宋国的时候听到宋国的民谣,内容便是南子与宋国公子朝的奸情。蒯聩觉得这是一个除掉南子的机会,于是找了一个近臣决定暗杀南子。

第二天蒯聩带着近臣拜见南子,席间多次暗示近臣动手,但是近臣对此却视而不见,南子发现蒯聩表现异常顺着他的目光发现躲在幕布后的近臣,知道是蒯聩要害自己连忙跑掉了。卫灵公得知此事,率领兵马去堵蒯聩,可此事蒯聩已经逃亡宋国了。

对于暗杀事件失败,蒯聩认为是近臣胆怯辜负了自己的信任,而近臣则称是蒯聩害自己,居然让自己去刺杀卫灵公的爱妃。

近臣的想法很有趣,既然觉得蒯聩是害自己那么就直接拒绝或口头答应然后跑路呗,这样他得罪的只是蒯聩。而近臣选择的是答应蒯聩并跟他一起到了南子的府上,在该出手时却迟迟不出手,导致刺杀失败。事后又称蒯聩害自己,如此一来不仅得罪了蒯聩更得罪了南子,这是何苦来的呢?(这也告诉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优柔寡断,否则可能两头不讨好)

蒯聩逃到晋国躲在赵简子门下等待时机,几年后终于等到卫灵公去世,可没想到继承爵位的不是蒯聩的兄弟而是他的儿子。既然自己的儿子能继承爵位,为什么自己不能?儿子凭什么跳过自己呢?于是蒯聩准备带人回卫国把儿子哄下来,自己做卫侯,可没想到儿子发兵阻止他回国,儿子打老子还没有没王法了!?可即便如此蒯聩也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其实在卫国掌权的是蒯聩的姐姐,他的儿子只是傀儡罢了。于是蒯聩联系到姐姐的情夫策划了政变夺得了卫国的政权,并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疾为太子,这个疾比之前的儿子孝顺太多,在蒯聩落难的时候就一直追随在他的左右,深得蒯聩的信任。

糟了十多年的罪,蒯聩终于成了卫国的话事人,于是开始疯狂的享乐不理朝政。某日他在城头看到戎人居住区脏乱差,便将戎人赶出城去,又因看到一个戎人妇人的头发黑且长便让人将头发剃下交给美妾做假发。不久后太子与朝臣意图谋反,蒯聩逃出京城,在京郊遇到戎人妇人的丈夫,被其所杀。

5.牛人儿子

鲁国的叔孙豹年轻的时候曾经到齐国逃难,路上遇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有了一段鱼水之欢。后来鲁国内乱平息,叔孙豹重回鲁国掌权却发现自己逃难期间已经被妻子带了绿帽子,而妻子也不愿回来跟他一起过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两个儿子愿意回来侍奉父亲,而且两个儿子都很正直。

不久后有位女子带着一个长相丑陋的孩子前来投奔叔孙豹,原来这个女子便是当年叔孙豹逃难时邂逅的那位,而这个孩子便是两人的孩子。叔孙豹发现这个孩子虽然丑陋但却和自己曾经在梦中遇到了就自己于危难的牛人一模一样,于是便留下了母子二人作为仆从。

牛人儿子在家里对父亲和兄长都十分的尊敬,因此得到了父兄的信任,但是在下人面前他摆出的确实一副冷酷的嘴脸。随着年龄的增长,叔孙豹身体也大不如前,一次外出打猎回来后感染风寒卧床,他让牛人儿子照顾自己的起居,牛人儿子逐渐成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媒介。但是牛人儿子此时却没有丝毫的傲慢,反而对两位兄长更加的恭敬。

当叔孙豹准备立大儿子为自己的继承人时,牛人骗自己的大哥提前铸钟为父亲祈福,却跟叔孙豹称大儿子迫不及待地想继位并故意曲解叔孙豹的意思将大儿子击杀。

于是叔孙豹改立二儿子为继承人并准备奏报鲁国国君,可二儿子在机缘巧合下已经见过国君且获得国君的赏赐。二儿子立刻把此事告知牛人并让其告知叔孙豹,可牛人儿子秘而不宣,导致叔孙豹与二儿子反目,二儿子只好逃离鲁国。

而当叔孙豹有心召二儿子回来时,牛人又在中间传瞎话,当叔孙豹毕竟也是老奸巨猾对牛人也产生了怀疑。可惜他发现的太晚了,牛人已经切断了他和外界的联系,当牛人知道叔孙豹识破自己的阴谋后也懒得装了,开始虐待叔孙豹。可怜叔孙豹最后被自己最信任的儿子活活的而死了。(这个齐桓公与赵武灵王的下场很相似啊)


6.孔门大弟子

前几年开始读《论语》,有空没空偶尔会翻看,如今读到微子篇也算是眼看就要读完了。夫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子路,没想到《山月记》中讲述了子路与夫子的故事。

子路与夫子的初见实际是去砸场子的,让子路没想到的是夫子文武双全通过全方位打击让子路心服口服,成为夫子的大弟子。

子路是个直爽而有个性的人,即便是夫子说的话,夫子做的事只要是他不爽就会直接指出,从不遮遮掩掩。不止对夫子,对孔门其他人也是如此,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居然有这样一位妙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啊。也许当时的儒家与后来的儒家真的不一样。

之前我也听说过子路是正冠而死的,但对具体的细节并不了解,没想到在《山月记》中知道了个大概。

蒯聩想回卫国当王,就得把已经登上王位的自己的儿子撵下去,可是儿子是蒯聩的姐姐扶植上去的,解铃还须系铃人。那么蒯聩的姐姐是何须人也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他的姐姐是卫国叔公圉的妻子,叔公围在卫国的地位如同季氏在鲁国的地位,那是说一不二的权臣。而叔公圉死后,蒯聩姐姐的儿子就成了叔公氏的族长,而子路便类似是叔公氏的家臣。

当蒯聩和他姐姐带着人强迫叔公族长支持他们推翻卫王时,子路独自一人前来解救族长,路上遇到同是孔门弟子的子盖。子羔并没有与子路一同救主,而是选择了离开。子路来到园中便振臂高呼,要大家想想前族长对大家的好,并砍倒了一个人。但他毕竟上了年纪,再加上对方人多势众,虽然最初子路震慑了众人,但最终还是被众人所杀并剁成了肉酱。在负伤后,子路迅速扶正自己的帽子并重新系好,直到身死也是正冠。

子路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是他依旧只身前往,也许在大义与小义之间他选择的是为了小义而赴命,但我依旧认为子路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7.李陵的故事

历史小白对于李陵这个人是何方神圣可能并不知晓,但对于他的祖父应该有所耳闻。

李陵的祖父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也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李广。

作为一个难封的将领的孙子,李陵的地位也并不高,但是名将之后的心气儿还是很高的,而他的能力也确实配得上他的心气儿。

说实话他率领5000步卒深入敌占区是挺冒险的,虽然艺高人胆大但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如果没有叛徒的出卖,突厥可汗第二天就班师回大帐了,李陵也可以挺胸抬头的回到长安。可惜叛徒还是出现了,李陵被俘。

现在很多人(包括书中)认为李陵是诈降,他在等待一个机会重新回到汉朝,可惜机会还没出现,汉武帝已经灭了他的满门。由此也引出故事中的第二个人物,司马迁来。

当李陵被俘投降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汉武帝大怒,群臣皆鄙视李陵的做法认为他是有罪之人,而司马迁却站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替李陵说话,尽管两人的关系并不是很铁。而司马迁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处以宫刑。

如果不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司马迁断然不会苟活。李陵后来听说司马迁的遭遇也并没有对这个“多管闲事”的人有感激之心。司马迁是史官世家,所以及时没有李陵事件,《史记》已经会问世的---不过最近我看的另一本书中说因为宫刑的原因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失败者都给予了很多笔墨还因为其中失败者众多而称之为“错题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博眼球的嫌疑,但还挺新颖。

虽然这则故事的名字是李陵,但是其中的主角却不止一个,牧羊的苏武也是其中之一。苏武对汉朝的忠心与李陵的背叛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武的行为是让人敬佩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全家都被处斩了的李陵能做到不帮着突厥可汗攻打汉朝已经挺不容易了。

8.其他

其他几则关于外国的故事我不太感兴趣,只是简单泛读了下,没有做笔记。


哥布林读书编号:23-35T348

书名:《山月记》

作者:中岛敦

哥布林的读书笔记 - 文集 - 简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