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杂谈

不生气的智慧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3人  周卉

多年前盛传一本书叫《不生病的智慧》

书中这样说道:

每个人都有不生病的权利。找到病根就找到了生机,如此我们才不怕疾病,信步走到天年。观念比任何药物都灵,只要改变观念,你的身体都会有惊人的发现。 

这几日感受不同情绪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让我想到不生气的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不生气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是没脾气吗?

是把怒火放在心中不断累积压抑吗?

还是如同遁入空门一样对俗世皆不动容?

其实都不是。

不生气是让自己在静与动的结合中找到一种自我舒适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运用自己的理智脑去帮助我们解决和处理问题,而非情绪。

根据大脑的结构人有情绪脑和理性脑

情绪脑出现在20万年前,也是我们原始的大脑,那时候的我们专注于满足基本温饱和物质欲望,倘若我们对事情的执行和判断处于没办法或者知道却无法行动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情绪脑在驱动行为。

理性脑是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开始出现皮层,并为了满足不断进步和科技化后大脑进化的体现。它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制订未来计划、树立道德规范、控制语言。倘若你在做一件事情有自己的思考以及知道自己做这件事的原因和目的时,就是我们的理性脑在驱动行为。

大脑和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和器官一样,拥有记忆的功能,她们都是用进废退(即使用它它就会快速成长,而只要不用它就退化)的器官。

有意识的去让自己练习不生气的智慧,哪怕你先做到观念的转变,我想你的身体、你的生活和你身边所有人的关系,都会产生与以往不同的美好体验。

不生气并不等于没情绪

而是让我们在动静的环境或者事情中

变得更加沉静和稳重

如同俗话说的那样——不浮躁

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习静坐,冥想和修心

我也不例外

我们急于想在这浮躁的世界里寻找一处安静的角落

来让自己内心安宁获得能量

然而当你回到事情中又会忍不住心烦气躁的暴跳如雷

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各种行为

这种静修其实是“假静”

“假静”时一旦遇到事情

我们的情绪就像黄河大合唱中

汹涌澎湃的河水一样

在咆哮  在急躁

孩子磨蹭  你在咆哮

事情拖延  你在急躁

波动后我们又四处寻找安宁  

让心沉静,如此反复,却令人疲惫

这种情况就像王阳明有个学生问他的问题一样

学生问:“我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爱慌乱就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不生气并不等于没情绪

而是学会在事情里磨炼自己的心性

让自己可以在事情中

无论关系还是孩子都可以游刃有余的去冷静处理

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做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向外看

尤其在低迷或者低谷期

去看外面的嘴巴如何在你面前叽叽喳喳

去看外面的别人如何在你面前精彩炫耀

去看外面的生活如何在你面前五彩斑斓

是的,有过得比你好的

但也有比你差的

这一切除了通过对比形成一个三六九五等

或者给你带来一种短暂的心理高低落差外

基本毫无意义

如果你深陷其中像沙漠里的鸵鸟一样

便会变得恐惧不敢抬头;

如果你傲世一切像森林里的长颈鹿一样

便会变得高高在上不敢低头;

正所谓物极必反

你生活在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被高低的世俗耳濡目染

使你迷失了方向,扰乱了选择,甚至脱离了心智


不生气并不等于没情绪

而是人始终要对自己有信心

一旦你自在的心有了笃定的目标

清晰的方向和信任的人给你点拨 

你就坚定的朝着前方走下去吧

其他的时间会还你一个说法


王阳明在大明王朝时是一名知名的才子

然而他考状元二次榜上无名

多人揣测一定是因为承担了人们多重的期待

所以心理压力大,影响了发挥

然而当其考试失败之时却说了这么一句话: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意思是,

世人因为考试不中而感到羞耻

我因为考不中就灰心丧气而感到羞耻。

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过分在意。

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调整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

不生气的智慧

不是让我们不生气没情绪

而是让我们在静与动的结合中

找到一种自我舒适的平衡点

在事情中磨炼自己的心性,始终对自己有信心

笃定的朝着目标前进


如果真有不幸,遇上了那个实在不可理喻的人

脑海里就浮现一句:“上帝又派傻逼来考验你了”

然后随之释然

愿你自己成为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

笑一笑继续往前走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