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建设者
建设对于一个现代社会来说,无处不在有建设的人。
儿时读小学的时候,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许多人骑着自行车往城里走。高中傍晚放学回家,我从城里回来,也能看到许多人骑自行车往乡下回家。这些人都是在城市工地上做建筑工人的人,类似的人,在我的生活里目睹过很多。
清晨和日暮是两个时间点,晨雾中的风光和傍晚的景象也是两回事。
故乡的房子在大山前,门前就是一条村中主干道,一到早上嘈杂的声音便会响起,那是村民入城务工的时间与动作,大部分是骑自行车,在车流中有小孩子上学的身影,也有村民从河里洗衣服归来。
从城里回来的傍晚,大多数时候都是周末,我回家过双休日。我回家的方式都是搭城际班车,班车沿着入城主干道经过村头,我就在村头下车。回家路上,自行车流拥挤在道路两边,这些都是在城里工作完一天回家的人,从城市的出口出发,逐渐沿着村镇的入口分流,到我家村口的时候,已经只剩一部分入城务工人员了,这些人大多都是我们村里的村民。
对于入城务工的建设者,随着我的成长而改变,最初的改变是交通工具的改变,早先的时候大部分人是骑自行车,后来变成骑摩托车了。
而在几年时间内,城市中有很多地段都树立起了大楼,这些工地大楼都离不开这些建设者。可以说,这是城市化的中国的一道风景。
前不久,我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的是农民工的事情,实际上农民工也是中国的一个特别人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纪录片中拍摄了一个农民工博物馆,馆内有很多关于建设时期拍摄的工人劳作的情况。
当一栋栋大厦建设好后,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在这背后那群人的身影多少消失不见了,这个博物馆内记录拍摄的照片见证了那一批人的流血流汗流泪的记忆。这些影像能引起我的共鸣实际上也是因为从小我就看到过很多身边入城务工的工人,所以我有切身感受。
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面貌的发展,容易忽视微小局部的事迹,这些事迹当然是由于一些小人物构建而成。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完全可以表现普遍人群的生活。
以前有段时间,我时常拿着摄影机到城市外围去拍摄一些真实场景,这些场景就有很多生活在城市外围的人群,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城市中务工的外来家庭。令人很温情的是那些在杂乱巷道内活动的小孩子,在巷道内还能看到许多悬挂在线杆上的衣服。这些场景都见证着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而这些场景至今都还未远离人们的视线,只是很多未出现在主流视野内。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媒体的视野聚焦在宏观事件上的时候,很多微小部分甚至说是真实生活场景脱离了公众视野,往往越能打动人的东西越脱离了人的视野,这对我来说很是悲哀。悲哀的意思不是说消减,只是说人们完全有能力去接受也可以去知道了解这些人的存在。
因为,无论人的生活如何改变,人的生活条件设施如何改变,艰辛和质朴或者说为了生活而奋斗的事实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当然,生活里各行各业的人不计其数,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就是这种特殊性构建出了一个大社会。
社会说白了也就是生活的表现。
尊重生活,尊重每一股时代潮流中的小浪花。
大我既是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