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婚姻育儿

学龄前小孩会背几首唐诗没什么,重要的是......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11人  喜悦静谧

为什么要带孩子背唐诗?

度娘那里有很多答案:

1. 有助于增强记忆力

2. 提高语言文字及其表达能力

3. 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4. 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5. 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6. 有利于培养人格修养。

......

任意一条都够有意义,都可以论证成篇。

在我看来,孩子会背几首唐诗,还真没什么了不起,充其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小孩子的记性真好。其他作用也没那么玄乎吧?

我们小时候不也跟着老师学了不少诗词么?到头来用到了多少? 

我小学一年级还能把整本语文书从头背到尾,不仅包括课文还有课后问题,都不用老师提醒,前后顺序一字不差背完。

所以看到五岁的大宝能背几首唐诗,这次我并没有喜出望外,心态比较平和。

先说说我家大宝背诗的历史。

大宝2岁的时候,就能背几首唐诗了,还能把《三字经》背下来,我当时心里是非常激动的。看她摇头晃脑颇有韵律地背诵着,真是可爱至极,觉得孩子真是太聪明了。看到朋友们对孩子的评价——将来能引经据典的才女、遗传了我的文学天赋……我真的是非常受用。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大宝就对唐诗失去了兴趣,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我心里备受打击。越是想引导她背,她越排斥,只好作罢。  

正当我不当回事的时候,大宝自己又来劲了。摇头晃脑地押韵“独创”了一首谁也听不懂、只有自己懂的“七言诗”,结尾还押韵。我一时“惊为天人”。

赶紧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当时大宝2岁10个月。拿到书大宝如获至宝,让我一气儿带着她朗诵了十几首。很快,她就能有感情地背诵杜秋娘的《金缕衣》、秦韬玉的《贫女》、甚至李白的《将进酒》,简直是超出了我对于一个小孩子的认知,孺子可教也!此处当点赞!

当时大宝读诗有个特点,只听韵律。如果我给讲诗中意境,大宝就呐喊抵制。所以我只能朗诵,但是听了《剑客》,她会感到害怕;听了《将进酒》,她会邀请我喝酒。我不得不感叹,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读了一个星期,看她热情不减,我再次摩拳擦掌,打算天天来一首,结果大宝开始兴趣索然,又“闪”了我的热情。我想,逼着孩子背,不过是满足大人的虚荣心而已,孩子真的能领悟多少呢?万一导致孩子“逆反”,岂不适得其反?还是顺其自然吧。

大宝三岁的某一天,带她下楼溜达,她看到地上的雪,脱口而出一首诗——罗隐的《雪》。能够由实际的雪联想到背过的诗,这一点是我没想到的。这种学以致用,才是背诗的意义所在。

这期间,我们对唐诗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没有刻意翻书,感兴趣的时候,读一两首,往往书就被大宝随手放一边了,她更感兴趣的是公主故事,沉迷于其中的故事情节。

前几日,五岁的大宝自己拿起了唐诗,要求我给读。隐约感觉,大宝这次是自己感兴趣了,赶紧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带领她再次进入唐诗世界。也该到时候该再次背起来了。

这次,大宝确实是读得蛮有感觉,连续一周过来,越背越起劲,我也分享了朋友圈,想看看,大宝到底能坚持多久。(其实,更多地是想看看,自己能陪她坚持多久。)

说心里话,到了现在,经历了那么多次起起伏伏,我对背唐诗本身反倒没有太大的期望。孩子能背几首唐诗,本身也说明不了什么,并不能说明孩子聪明,也验证不了孩子的才华,只是投射孩子当下的兴趣而已。

但是,比被唐诗本身更重要的是—— 

坚持的力量

说到“坚持”,我的身边有个现成的榜样。

最初在朋友圈看到了同学晒孩子背唐诗,孩子可爱,同学有爱。一天天点赞过后,我竟然也上瘾了,隔一段时间看不到更新,竟然有些牵挂。原以为朋友也是晒着玩,但是突然有一天,我震惊了,这孩子竟然背了350多首了,就在我不经意间。

现在同学二宝2岁多了,又接上了姐姐的背诗任务,姐姐带着妹妹一起背,或者妹妹自己背一首。隔几天一更。小家伙还没到伶牙俐齿的程度,但是稚气的童声中传出来的却是背唐诗的快乐,真是萌到不行。

我不禁感慨,同学真的是用心良苦,这种学习上的传承,固然让人叹服。但是她但凡做什么事,都能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令人更为肃然起敬。

朋友圈打卡学英语、背单词、读小说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有谁能坚持一两年之久?陪着(督促)孩子一直坚持,实则考验的是家长,尤其妈妈的耐力。

其实她的坚持远不止陪孩子背唐诗。我二宝月子里那会儿,她也在产假期间,她说产后自己要开公号,做微课和翻转课堂,我肯定鼓励支持呀,因为我真的见识过她的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果不其然,从她决定的那一刻起,她就是认真的。

她的化学微课和翻转课堂,每日一期,连节假日都不曾少过一节。

我想,如果说记录孩子背诗能坚持下去,孩子会不会在未来的某天,想起妈妈的陪伴和坚持呢?这种力量会不会比背诗本身,带给孩子更大的能量呢?

累积的力量

我们常听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厚积薄发的重要性。“厚积”需要多久,我不知道;能否薄发,更不知契机在哪里。

小时候背唐诗,往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只是死记硬背,除了应付考试,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并没有多少感觉。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蕴有多深远,“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对农民有多大的意义,只有成年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小学初中过后,学到肚子里的几十首诗,虽然就着馒头稀饭进肚子了,但是也很快就排出体外,随风而逝了。

等到高中时,当语文老师仰起头,陶醉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年一叹里,我才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的意境中,过往所有的诗词才真正激活了。“厚积”谈不上,“薄发”却等了十几年。从那之后,古诗词的踪影才出现在日记里、随笔中,伴随着我的心情起起伏伏,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

并不期待所有的积累都能喷薄而发,但是如果几百首中有那么几首能够触及灵魂,足矣。

现在想带着大宝背诗,无非是想着,慢慢带她积累着,期待有那么一天,在某个情感喷发的时刻,大宝那些记忆深处的诗句能够唤醒,让她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这天地间。

朗诵的力量

从给大宝读第一首唐诗开始,我的声音里是充满平仄起伏的。可能使他爱上唐诗的最初原因,也是她听着好玩。因为诗中的意境和底蕴、或者作者的生平,对她来说都不及那饱含的情感更有感染力,更能打动她幼小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最初跟我朗诵唐诗,她真的不求甚解,甚至拒绝听我解释。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首唐诗,是小学四年级学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记住它,是因为葛老师,她是我们小学唯一一位常年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苗族人,普通话是她与村里人沟通唯一用语。她会不会讲方言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她的普通话是我们当时听到的最标准的。之所以记住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因为她无数次纠正我们发后鼻音qing,而我们总是很用力地发成qin。虽然诗中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我一点感觉也没有,但是她抑扬顿挫的朗诵却深深地印到我的脑海里,随我至今。

初中时,我第一次听到电视里朗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深深地被打动了。当屏幕里深沉的男中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惊喜之情,读出杜甫的心声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样子。

另一次震撼,是在我听到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时心里升腾起的是激昂的爱国之情,忍不住激动的泪水充满眼眶。

朗诵,真的有一种无比夺人心魄的感染力。

《朗读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的影响力,大抵是触动了人们心底那根敏感的心弦。

我们且不说董卿的文化底蕴,也不谈蒙曼的个人魅力,并不期待某天孩子会在《诗词大会》那样的平台展示自我,也不指望她能《朗读者》那样的节目中璀璨夺目。只是憧憬着,某一天,当她看到沙漠时,能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眼前景色产生链接,能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涤荡现实的尘埃。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在《谈诗》中说的那样:

“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

这才是我让孩子背诗的初心,纯为娱乐自己。 

又如一篇网红段子中提到的那样: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

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

我想这也是我带孩子背诗的目的。

诗词的作用更应该是这样的。某一天,生活中除了眼前的苟且,更多的是诗和远方的田野。而且在我看来,这份诗意,才是彰显我们生活情趣的精神寄托所在。

喜悦静谧:80后职场妈妈,英美文学硕士。

爱读书,爱码字,爱分享故事。

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