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话说清楚,听清楚?三行业工作反思
这几年我做了3份实习。分别是报社记者、某国际公关公司PR intern、以及一位Google前高管创业团队里的Marketing & Operation intern。
每一份,都不属于“坐那儿把事做好”就ok的实习,而是包含了不少与同事、合作方或顾客沟通的事宜。我觉得,如果不是特别偏技术型的岗位,沟通这事都实在太重要了。可以说,话说不清楚,是升职加薪的最大阻碍之一。
这篇系统总结了3个我自己这方面的教训,和大家沟通,即:
怎么把话说清楚、听清楚?
▼
1. 注意:你已经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
有一天,我和领导都收到一封大boss的邮件,指示我们统计商品数据。我看后一头雾水,因为有些字眼我完全不熟。在我看来,邮件长这样:
请把兲齉爨表格的内容vlookup到龖櫼兪兺表格里。
于是我就问领导,ta说:“这邮件不是说得很清楚吗?”
在这里,ta懂我不懂,是因为ta对这事已经熟悉,背景信息完备。而我还是空白。
说话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告诉别人,还是从别人那里接收信息,如果双方对此事的背景信息储备不对等,就容易出现说不清、听不懂、执行不力的情况。
所以,如果自己是信息传达者(如布置任务的领导,或向领导汇报的下属)。可先确定接收者对这件事的了解程度,解释清楚后,再布置任务或说出结论。
如果对方完全不懂,就事无巨细地,从背景、进展程度、基本术语讲起。
如果对方了解部分,那么就确定ta知道哪些,再补充ta不了解的地方。
如果对方和你的了解程度一致,就直接布置任务/说出结论。
我遇到过深谙此道的同事,也遇到过不大注意双方信息差的同事。前者会不断利用询问和确认,将你的信息储备拉到和其一致的程度,再继续谈话。这样两方都挺方便。
预警:但如果遇到后者,则需要靠自己的厚脸皮了。
厚脸皮:通过不断提问和提醒,请ta帮自己扩大背景信息储备后,再说任务或结论。
Eg.
“对不起,我以前没接触过这事。您可以先讲一下它为什么这样操作吗?
”

“您能简单说下,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吗?”
我自己的教训:
别怕领导嫌弃,或显得自己蠢,而不懂装懂,不问清楚。
现在多问,ta最多觉得,你不大灵光或有点啰嗦。
但要是事情搞砸了,ta就会觉得你理解和办事能力弱鸡。
怎么看还是后者可怕一万倍啊!!
▼
2. 注意:你以为的,不一定是别人以为的。
在吐鲁番烤羊肉串的小哥,和住在漠河的大爷,都说“今天好热耶”,但这热能一样吗?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思维模式,来解读信息,产生不同理解,这就是“信息过滤器”。
在工作中,它可能导致传达出错。像同事发你“30s”, 你以为是“30秒”,但ta意思是“30几岁”,然后你把30秒写进了文案,结果就错了。
我觉得,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与其说:
不如说:
那如何消除可能的误解呢?
对于信息传达者来说,应尽量使用客观、清晰的语言,避免模糊,有歧义的字句。
比如,如果你想让同事筛选一些kol做推广,如果说:“选的人点赞数不要太少”,就会让人混淆,多少才是太少?类似下面的句子可能更清楚。
“点赞数不少于1000”
“点赞量和粉丝数百分比不低于50%”
而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复述和询问。
“我给你复述一下,你看看是这个意思吗?blablabla…”
“你刚刚那句话是说……吗?”
还是一样的,不确定就不要动手。免得打了自己的脸(一个打过自己脸的人的感言
)。

▼
3. 自问:说话时,是否有留意高效沟通的要素?
我以前觉得,那些书里总结的“沟通模式”都没有卵用。像这样的:
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嘛!
但,在结合实践后,我觉得它其实挺有道理。
说个很简单的事。前几天,我有个台湾同事,要去嘉兴参加某活动,想找几个当地大学生来兼职。我帮她想怎么招人,其实就两个路径:
去大学百度贴吧发贴
私信大学微博的粉丝(他们很大概率是该校学生)
那怎么把这两个方法告诉她呢?
在闲得蛋疼的情况下,我开脑洞,炮制了两版回复。
先说左图:
我觉得不ok,完全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按自己的初级思考顺序,把信息传达给了对方。让人家要自己再顺一遍思路。
也不够具体完备,没有考虑到台湾人可能对某些信息不了解的情况。对方看到回复后,脑回路可能是这样(红字):
这样跟别人讲话,自己当时可能很轻松(毕竟没怎么动脑子),但会导致对方纠结,并开始追问。这样双方不就更累了吗?(懒人逻辑上线)
相反,图右就改正了图左的一些缺点,有利于一次说清。
如果用一句话说,我觉得要表达清楚,核心就一个:
想象自己是对方。
怎么样Ta方便,你就怎么做。
毕竟沟通是相互的,ta爽你也爽。
这样大家都脑子倍儿清晰、做事倍儿轻松!哈哈哈!
▼
说几句题外话。
我讨厌反思工作失误!!
但还是继续怂嘻嘻地做着,比如写了这篇文。
为什么讨厌呢?因为很尬。大家有类似的感觉吗?回想自己的过失,就像走进电影院看喜剧,但你不觉搞笑,只觉窘迫,因为剧中那各种智商下线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但又为什么必须反思呢?为了让自己在下集靠谱一点,在下下集再靠谱一点,去粗取精,最好哪天能演正剧,而不是一直演喜剧嘛。
以上。
PS:工作的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别的经验和想法吗?如能赐教,再好不过~谢谢啦!
本号由一个勤于思考的懒人运营。
看心情分享留学心得/语言学习/自我成长/思维方法
比起价值观,我更喜欢交流方法论。